前段时间跟队去支教,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下着小雨,几个小孩撑着小伞,穿着帆布鞋,看到哪里有积水就往哪里踩,可爱调皮极了。回想,那也是我小时候的模样。
或许大多数的乡下孩子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独属于我们的深刻记忆。那时在乡下电都还不是很普及,真是一三五停电,二四六间接停电,晚上漆黑一片。在那没有灯光的夜晚,一群人围在一起聊聊家常,几个小孩在旁边打闹,生活也不觉寂寥。在没有玩具,没有手机,也没有见过超过三层楼的房子的日子里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着。整个村子都是过着清一色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里唯一一个走出县城上过高中的是我小学的班主任,算起来是我认知外界的启蒙老师。
家在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直到六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一篇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才知道原来故乡那么美,还有一条江叫漓江,有一座山叫象鼻山。或许那就是勾起我对外面世界期待与憧憬的引子吧,埋下一颗躁动的心。
初中到了镇上,与城里的距离更加近了。欣喜之余带来更多的是冲击。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比我们懂的更多,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种种竟然还可以这么玩?有的还可以甩出几句英语,确实不可思议。在冲击下我们开始努力适应慢慢同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不再嘲笑我们的土气,这过程我们花了三年。
高中到了梦幻般的县城,看了魂牵梦绕的漓江山水,城里的灯真亮,好喜欢城里霓虹闪烁热闹的夜晚,吹着凉爽的江风这不就是梦里的模样么?但为什么心里会有一丝说不出的空泛。或许是因为城市太大我们太渺小了吧。
在这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无论是思想还是观念。更有两极分化一天一地的感觉。如若在校园看到一男一女牵手,震撼就比如西学初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认真上课挑灯夜战,但每到考试似乎总比不上某些经常上课迟到从不循规蹈矩的同学,他们似乎天生就会无所不能何其优秀。一次次的较量一次次的爬起,现在回想真感谢当初那颗稚嫩而不服输的心啊。
继而大学工作,在新的环境下不断的被冲刷洗礼,我们终变成了我们想要成为的模样。
曾在大山里,谈论起为什么会来这。因为十年前有人愿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时间,十年后我成为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我想把这份对未知的好奇与憧憬传递下去,仅此而已。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但远方也意味着流浪和漂泊,这些都是为了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你问我为什么这么拼,我告诉你为了从容的和你喝杯咖啡。他说现在我们不就在喝么,我微微一笑,有回忆,有伤感,有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