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很早就知道这类问题,小时候被问过很多次,甚至初高中都还写过类似的作文,当然了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不过很惭愧,我从来没有把它当做一个重要的问题,好好思考过。甚至一度认为,写那些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它仅仅代表一个慰藉残酷现实的美好幻想。而那个幻想,是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因为现实不受想象支配,现实有太多艰难险阻,随随便便就可以扰乱计划。
直到指导我作品集的教授,非常严肃的问我这个问题——十年之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时他采取了录像采访的模式,而我没有被提前告知问题,所以那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场面一度沉默,尴尬到不行。我以为他会跟我分析艺术各个行业的优劣,或者跟我分享他的从业感受,那种“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类小学生的问题,也未免太幼稚了吧。但是录像还在继续,我必须回答。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可大脑一片空白,完全搜索不到对应的信息。我支支吾吾了半天,随口编了一个幸福人生的模板。他说,不急,回去好好想想。后来我回忆起那次对话,完全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
其实我是不解的,为什么讨论专业方向,要问我这么跳脱的问题。况且,谁又能保证我现在对十年后的想象,不会随着时光、命运等等问题而变得“面目全非”呢?我现在离十年后,那么遥远,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去想象那些随时会发生变化的不存在的虚幻呢?我想了无数个理由去驳斥这个问题的合理性。我跟我的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开始大家都是一阵沉默(或许是在沉思吧),谈话到最后都会变成,对这个问题的吐槽。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高更著名的艺术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是谁?我该走向什么样子的未来?别人是谁?别人的走到哪里去了?
于是我慢慢静下心来,带着这些问题观望身边的世界,去回想那些我在留学期间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那些人,有是社会精英,有的是江湖骗子;有的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为“留学垃圾”,当然也有感动海内外的“华人骄傲”;有一心想要黑在美国的华人,也有在地铁讨饭的墨西哥单身母亲(未婚先孕,男人跑了);有五十多岁后悔没有结婚的哈佛单身教授;有交大毕业在美国读研却天天沉迷游戏,却被家里人称之为“有出息的宝贝儿子”;有28岁天天嚷嚷着想成家,女友却换的比衣服还快的高材生。有成天在家照顾小孩最后心理抑郁和丈夫闹崩的全职太太;有为了留在美国短期内结婚的二十出头的少女;有每天穿不同套装、戴全套首饰的五十多的精致女教授;有为了家庭辞职,漂洋过海带娃陪读(基本上是老公读博,老婆F2签证陪读)相夫教子的高校女老师;有开着兰博基尼泡妹子的富二代研究生;有把每个月伙食费控制在200美金,然后把微薄的工资攒着,每年回家买礼物送家人的博士;有沉迷“MA”,每天都在研究拉人卖货的,一群想要暴富的上一代华人移民;有嫌博士工资低,读博读了一年退学回国工作的;有从500强企业辞职的HR,顶着39高龄未婚的压力,重新从社区大学开始学习他热爱的医学……
他们有的比我年纪小、有的比我大,有男的、有女的,有我敬仰的,有厌恶的,也有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人生,不同的职业、追求、原则、态度……最终活成了那样子的人,不知道他们现在的人生是不是十年前构想的样子。
那么我希望十年后,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想象可以变成现实,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精心构想出一个,我理想的完美人生。
十年,不长也不短。如果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10年只占1/8。可是十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时间完全足够TA完成一系列的人生大事——恋爱结婚、成家生子,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其实10年既可以在半睡半醒之间白驹过隙,也有可能充分利用它做出点什么成果来。
我似乎明白了教授的用意。但是很遗憾,当我提起笔,想要描述那个理想中十年后的自己时,我发现我画的蓝图,空洞的可怕。“颜值高”、“学历高”、“工资高”、“有才华”、“老公帅”、“事业有成”、“家人的骄傲”……这的确是我想要的,但是这样的人生,美好的透着股虚假。它太过抽象以致与现实脱节,越来越让我感觉难以实现。
不过,我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我有种直觉,那就是教授问我这个问题,绝不是随便问着玩的,一定有他的深意。
(未完,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