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就是一切,看见就是爱。“我”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一个“你”看见,这些说法如果成立,那么反过来就有一个问题:人,真的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谅解与看见
我看到过几次这样的新闻:大致是一位老头要去世了,临死前,他把自己曾经出轨的事情告诉老伴,希望老伴能谅解。但这种做法,大多结果是给老伴带来巨大痛苦,还有一则新闻中,老伴干脆把老头给杀死了。
这种做法,看上去非常自私,但这种做法里藏着这样一份渴望:请“你”看见我的罪恶,请你接受我的这个行为,原谅我。这样,“我”的罪恶就被“你”给正名了。
还有些情况是有一些女孩,爱上一个男人后,遏制不住地想把过去的一切告诉男友,其中包括自己不太好的经历。极少数情形下,他们会继续在一起,而大多数情形下,他们会分手。
我们说过,许多西方哲学家做过这样的表述: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其中的这个“你”可能是指上帝。在上面说到的这样的事件中,也许这些主人公不该去寻找自己的伴侣,也就是这个脆弱级别的“你”的看见和谅解,而应该去寻求上帝级别的“你”的看见和谅解。
过去,基督教世界的牧师们,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聆听一个个脆弱的人的忏悔。也可以说,从西方开始的心理咨询,源头就是牧师的职能。
复仇与看见
电影电视和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情节:蒙面杀手在将一个人彻底杀死前,会把面具拨开,让对方看见,是我这个仇人杀死了你。当然了,也有不少蒙面杀手不会这么干,他们杀了人便会逃走消失。
这两种蒙面杀手,是有一个关键区别的:后一种蒙面杀手是替别人杀人,前一种蒙面杀手是在复仇。替别人杀人,要么是听命于某个人,要么是为了从某个人那里挣钱,那么这个蒙面杀手有一个必然的交代对象,他的行为自然会有人知道,所以就不必把面具拨开给遇害者看了。
但复仇不同,复仇行为既是做给自己人看的,也是做给对手看的,如果对手还不知道是谁干的就死掉了,复仇行为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所以,复仇的蒙面杀手一定会有极强烈的冲动,要把面纱掀开给对手看。
这是为了把仇恨的感受传递给对方,把“我强大你弱小”的感觉传递给对方。这也是“感受被看见”,但不再是爱,而是恨了。
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很多事上。我2001年硕士毕业,先到广州日报去做国际新闻,结果一上来就赶上了本·拉登制造的“9·11”事件,然后是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我们拿“9·11”事件做一个假设:如果美国情报部门极其无能,分析了数年后仍然找不到真正的凶手,世界上也从没有人猜测到这是本·拉登所为,那么,本·拉登有极大可能会自己跳出来说,这是他干的。
如果有其他人抢先一步,将罪行归为自己,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一致认可,那么拉登一定会非常愤怒,会咒骂这个抢走自己“功劳”的家伙,他可能还会咒骂各界人士太愚蠢。
任何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后,都会渴望别人知道是他干的,假若没有人猜到他的身上,他会非常难受。
美国曾经有一个连环杀手,他第一次杀人后,第二天读报纸,发现报纸上没有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他大失所望。于是,他每次杀人之后,都会给媒体写信或打电话,用隐秘的方式给记者们提供线索,他还会在现场主动留下线索,让“愚蠢的警察”多少能有一点破案的希望。甚至,当警察查看他的作案现场时,他还会躲在附近观看,那时杀人所带来的快感会再一次达到高峰。这听上去非常恐怖,不是某个连环杀手的独特做法,而是绝大多数连环杀手的共同做法。
不过,仅仅是为了谋取利益的凶手一般不会这么做,这种凶手会尽可能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病态的快感。
虽然这听上去很恐怖,很病态,但我认为都是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我希望被这个世界看见”。
你能保守秘密吗?
我曾问过自己:你能独自保住任何一个秘密吗?
答案是,不能。我经过长长的反思后,发现我几乎所有隐秘的事都至少与一个人分享过,而那些最隐秘的事情,即便还没有和谁分享,我也总有几乎遏制不住的冲动,想说给某个特定的人,甚至是随便哪个人听。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一个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我们常说“享受孤独”,但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断。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认为,我们必然会渴望把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都说给别人听。
17世纪,犹太人斯宾诺莎常独自关在一个废弃的炉子里思考问题,他终其一生都没有与异性亲近。然而,他还是留下了《伦理学》这样的艰深晦涩的著作,让世人知道他在炉子里到底想了些什么。
老子西行,骑青牛过函谷关,被守关官员强留,貌似是被逼着写了《道德经》一书,但这也可能也有他的分享期待吧。
电影《花样年华》中,梁朝伟一直对他与张曼玉的婚外情守口如瓶,但最终他还是将这个故事倾诉给了吴哥窟的一个树洞。
心理咨询师,也像是“树洞”一样的存在,而保密,是这个职业极为重要的职业道德。然而,我认为心理咨询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心中累积了太多秘密后,自己就会涌动着一种特殊的烦躁。这是心理咨询师特有的职业枯竭。对此,常见的理解是,心理咨询师心中有了太多的心理“垃圾”,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内心和谐。
但是,我认为在真正深通人性的心理咨询师那里,是不存在什么“垃圾”的。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职业枯竭”,更本质的或许是他们也做不到绝对保密,也必须要把他所听到的故事至少找一个人倾诉出去。
所以,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咨询师,也会有专门给自己督导案例的水平更高的导师。至于那些水平最高、声誉最大的导师,也会通过授课、写书等途径,将自己心中隐藏的秘密提炼、升华后,再巧妙地诉说出去。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同样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怎样使用这一道理呢?
如果是刑警,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惑罪犯说出他们的秘密;
如果是企业家,就必须注意,你的员工不仅仅是要物质利益,他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看见;
如果是老师、家长,我们也需要懂得,那些问题孩子制造问题时,也的确常常是在寻求你的注意,而这时你要做的,不是故意忽略他,而是可以去好好地看见他。你带着积极能量的看见,可以转化成他的问题行为,并且引向积极的方向。
你也一样,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在用什么方式,渴望被看见。
关于这个,我讲一个自己的笑话。我曾对一个朋友说,我写这么多文字只是为了分享知识,我对追求名声和影响力没有欲望。而她笑话我说,对名声和影响力没有欲望的人,竟然一直在媒体和自媒体上活跃着。
追逐名声和影响力,也是期待被看见吧。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很有可能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
今日得到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和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根本的需求。人们渴望感受被看见,不只是渴望“爱”被看见,也渴望“恨”被看见;
因为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