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子百家,到西方哲学,对人性的探讨从未停息。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孟之有言,恻隐、秀恶、恭敬、是非等等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本自具足。
被后人简单归纳为人性本善。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性本恶,善是人为教化出来的,不是生而有之,所以称为“伪”。
李光耀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限制,制止恶的一面。虽然这样说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仍然这样认为。
西方文化,夏娃偷食禁果,犯了罪,子子孙孙生而有罪,得赎罪。
《新约 罗马书》保罗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
也有主张人性有善有恶的:
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王充《论衡·本性篇》
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圣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修身》
那么,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不论是善是恶,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在一生中极其稳定。
在佛法看来,以上都有问题,如果人性是善,那么恶从哪来的呢?
你说人的本质是善的,那么这个不善的行为从哪里冒出来呢?它总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吧。不善需要有心理基础,要有其生长的土壤。也就是说,不善也是由我们心里产生的。不存在没有心理基础作为支撑的不善行为。
你说人性是不善的,那么道德又如何建立呢?人性如果是不善的,那么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恶人,那就不可能有善人,因为善人的产生需要有对应的心理基础。
由此,唯识宗提出了性无记。
性,代表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称为阿赖耶识,也叫第八识。它具有无记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本身不具有鲜明的善和恶的属性,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善恶相混。
因为它不具有善和恶的属性,所以它对善和恶的东西都能接收。同时,它也能为善和恶提供心理的基础。正是因为它是无记的,所以它才能善能恶。
因为前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在活动的过程中,会熏习善和不善的种子。不论是善,还是不善的种子,阿赖耶识都会接收它。阿赖耶识就如一个仓库,你来什么,我就收什么,牛粪接收,黄金也接收。
而具有伦理倾向,能区分善恶的,主要是第六意识。
如果第六意识倾向于善,它就会往我们生命的仓库里收集善的东西,张扬我们生命中善的力量,使人性倾向于善的这一面。
反之,如果我们的第六意识倾向于不善,那么它就会去收集这些不善的种子,张扬我们生命中的这种不善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倾向一种不善。
事实上,作为我们凡夫来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善性和不善性,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善性的力量特别大,有的人不善性的力量特别大。
在《瑜伽师地论》里把人分成很多种,有的人贪心重,有的人嗔心重,有的人慈悲心大等等。
所谓贪性人,特别贪婪的人就是贪性人。你不断地在强化这种贪的力量,最后这个贪在你的内心的分量越来越大,直到成为了主导力量,几乎支配了你。随而见到合意的,就很自然地起了贪意。
想想自己,贪性也是极重的。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恨不得它天天萦绕在耳;
眼睛喜欢看美景美人美物,赏心悦目,悦目故而赏心;
鼻子喜欢闻好闻的味道,花香、果香,各种香;
舌头喜欢吃好吃的食物,一旦吃上瘾了,哪怕肚子撑了,还要往嘴里塞;
身体喜欢接触有弹性的肌理,有质地的器皿……
对于一切喜欢的东西,都深深地贪着。
得不到你所贪着的,就起了嗔心。对于不喜欢的,也格外厌恶。“冤家路窄”,窄的不是路,是内心的敌意。这就是嗔恨心重的人,你每天不断地在张扬这种嗔的力量。
我们看到有些人面目狰狞,满脸横肉,这都是心理扭曲造成的容貌的改变。曾到北京郊外的隆德园画院参访,一个朴素优雅的画院,里头的小孩,不论男女,见到你就咧开嘴灿烂地笑,然后满眼的关切与友善,看着他们我小心肝都融化了。
后来才知道,一个笑得格外舒展的男孩,曾是屠夫,每日杀鸡杀鸭无数。在进入画院的一年半之前,他整张脸格外丑陋,长得很局促。是系统绘画改变了他的面貌。
拜佛、诵经、学法,一段日子,不善的习气消磨大半之后,才开始绘画佛像。佛像绘画是感化心灵的艺术,清净的佛像给人以神圣庄严之感。每日描摹,绘画,内心自然也跟着庄严起来。内心日渐柔和,笔下的佛像也逐渐慈悲起来。
不断地培养慈悲,那么慈悲心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你的习性、性格,甚至成为你的人格,最终成为你的生命品质。
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对于有情众生的悲心而发起的大愿。我们耳熟能详的观世音菩萨,更是闻名于其“大慈大悲”。平常百姓家的老爷爷老奶奶,慈眉善目,心地好,爱助人,谁说他们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呢?
作为阿赖耶识来说,它虽然无记,但是生命在活动中,随着这种意识不断选择的结果,将会使生命逐步地形成不同的习性,这种不同的习性,代表着我们生命的一种无尽的积累,有的人是这样的习性,有的人是那样的习性。
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一样。习性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巨大,我们要走出来,很难。所谓江山易得,秉性难移。没有通过强烈的戒定慧的修行,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要从生命的不良状态里走出来,那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我们只能随着我们的习性走。
生命的习性,伦理属性是无记,但是每一个生命还是有倾向的,而这种倾向是每一个人自己培养起来的。
其实,人性是动态的,是等待被开发的潜能。
古之哲人虽有人性善恶之分,但是,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可以变化的。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使善发扬光大;荀子主张教化,并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由恶转化为善。王充主张人乃中性,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善恶会变。
唯识宗认为,人有佛性,只是被凡夫心遮蔽了,无法开显出来,一旦开发出来,即有圣贤的品性。
既然人性是无记的,人性这个阿赖耶识是个大仓库,那么作为仓库保管员的我们,就要留意仓库的库存。留心,是善的货多,还是不善的货多。不善的多了,要及时处理,丢弃,腾出足够的空间来引进和存储善的货源。
否则,不善的货薰坏了善的货,终而臭名昭著,实在可惜。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每日一善的群落越来越多。每天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善事,瞬间利益了需要帮助的人,更给自己的心里播撒下了善的种子。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除了吃吃吃,买买买,睡睡睡,你每天在自己的心里,播散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呢?
——《百法明门论第十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