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一
图|网络(侵删)
1.
文如其题。
第一次遇见顾城是在一档央视的读书节目上,一个同龄的女孩儿推荐了一本《顾城诗集》。
我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惊!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烂漫纯真的人!
原来我从小听到大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李清秋说:“顾城,是一座孤城。”
评委老师谈论顾城,说他剪下旧牛仔裤的一节裤筒,做成一顶愤世嫉俗的帽子。
我轻轻的念着:“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从此开始了崇拜顾城的文艺生涯。
我想着青春期里暗恋的女同学,脑海中浮现出“你/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看着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在夜里枕着手臂,望着天花板,四周一片寂静。
而我闭上双眼,慢慢的想着“我好象,终于/碰到了月亮/绿的,渗着蓝光/是一片很薄的金属纽扣吧/钉在紫绒绒的天上”。
或者一个人静静发呆,想着梦幻般的诗句“有时,我真想/整夜整夜去海滨/去避暑胜地/去到疲惫的沙丘中间/收集温热的瓶子/像目光一样白的,像海水一样绿的”。
2.
顾城,他真的是一座孤城。
不被别人理解,却又无数拥趸。
高中时有一个特爱林徽因的挚友。
她会在大家都在刷题的晚自习偷偷地从抽屉里拿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直到被班主任发现眼里都还能噙着泪水。
她现在依然热爱着林徽因,而我,却已经不爱顾城了。
3.
高三毕业那年,我理综考得极差,和父亲吵了一架,最后选择复读。
说实话当时我挺害怕复读的。
但是我天真的以为自己会更担心我依旧在读高中,而我身边最好的朋友都去读了大学。
而不会过于担心提升成绩云云。
后来我还是去了另外一个学校复读,但是好在事情也没我想的那么糟糕。
复读那一年我前所未有的认真,即使每个刷题的晚自习依旧会想到在母校和好朋友一起逃课打球或者在寝室疯癫的日子。
我曾经以为提升分数会成为必然,不过没想最后几乎压垮我的的居然还是时高时低的成绩。
尽管我依旧热爱那些要好的朋友,不过在那样的高压下,我更担心的却是自己到底能不能顺利提升成绩。
后来结果也勉强满意,高考时粗心将语文作文题目看错,让我和一本失之交臂。
不过我也接受了这样的结果。
毕竟高考终究只是一条路。
路嘛,就得往前走,何必一直逗留呢?
不过我隐隐感觉,好像经历了高四,我的确是有些变了。
4.
高四那年我在《作文素材》上读到了讲王小波的专栏。
震惊!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睿智的人!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人在年轻时,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他总是妙语连珠,抖机灵,讲段子,无所不能。
他谈到被别人灌输思想,说“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让我喷饭。
又为“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捧腹。
更为“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拍案叫绝。
而这样一个人,又能讲出天下最撩人的情话:“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5.
我依然记得那本《作文素材》上对王小波的评价:“幽默,风趣,思维缜密,这几个词语在一起就联想到王小波。”
19岁之前,我热爱顾城,更爱他天真烂漫的孩童乐园;但是19岁之后,我更愿意相信王小波。
爱他风趣的语言,爱他活络的思维,爱他的坦率的生活态度。
我体会过顾城的理想国,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王小波。
理想嘛,积得太多反倒空虚。
我更愿意去做一个思想的极客,热爱文学却不感时伤怀,看清现实却依然对生活满怀激情,没有人云亦云,坦率自然,所思皆付于所行,所行皆符合所思。
我是二一,一个想要坚持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