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在构思做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想把北京有不同特质的街道、场所用最真实自然的街景地图展示出来,再给城市研究课上的老师童鞋展示下一个能让你舒服自在待着的Polynucleated World City是什么样儿。
然而,前天开始,我的朋友圈炸了。是的,没错,几乎我所有的北京的同学朋友都在讨论一件事儿,东城西城两个城区要合并了!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愤怒,不解,也有的惋惜。改个名儿怎么了?又没拆你家房子,至于吗?许多外地的同学对于北京人这样的情绪都十分不解。爱之深,恨之切,这些抵挡不住的不太理性的情绪都来自于北京孩子从小对这座城市的那种浓烈的爱。但我们究竟爱的是什么?这种爱与名字又有怎样的关系?
来,瓷,咱就像原来一样儿,走起来,遛个弯儿,把这些事儿好好想想,这里究竟有什么,我们爱的又是什么。
提起北京,甭管外边儿的人,还是咱们自己,想到的第一个词大多数都是胡同。或许你家就住在这样儿的一个胡同里,秋天的空气凉凉爽爽、干干净净的,你绕过院儿里停的自行车,推开窄窄的门儿上街。
你的学校可能也在一条胡同里,如果你是166的,你不会忘记东四六条;如果你是二中的,内务部街你都走了不知多少个来回;如果你是161的,嗯,南长街,够屌。于是早晨天刚刚擦亮,你背着书包穿过这一条跟你家不太一样儿的胡同,路上偶尔碰上两三个逗比没怎么睡醒就开始扯淡,看见冬日里显得更加凄冷的校门和值周生开始漫长的一天。
放学路上,包里背着一堆作业,跟那几个朋友在胡同里穿来穿去,耽误时间,转眼天就黑下来,话却还是感觉永远也说不完。外人嘲笑这儿乱七八糟的电线杆,跟你抢道儿的三轮车和好久没用的三元奶箱子,你盯着它们看了看,感觉要是真少了它们怎么都不是滋味儿。
快到家门口,邻居张叔儿也差不多骑车下班儿回来了,大嗓门儿的一句“放学了?”和自己家里飘出来的炖鱼的味儿,炝锅的声儿让你知道到家了。
周末,十一点起床,跟哥们儿约到鼓楼去买手办,走回地铁站的路上,高高的鼓楼边儿上,古老的胡同上有昨儿晚上刚画上的涂鸦,有看起来就那么肆无忌惮的隔壁现场的海报,有迷了路的游客,有奔跑的异乡人。你走进那个和之前不太一样的北京。
你很有可能还有个朋友住在这样儿的八九十年代修的建筑里。光辉里,惠新里,这样儿的房子叫什么来着?你不管,你就是倔强地管它叫“社会主义建筑”。楼门洞儿外边儿一个大爷正在抽烟,你抬头看了看,心里有些奇怪地想到,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像怀念四合院儿一样儿怀念这种建筑,再也不会有人建这样的房子了。
北京的公园儿不少,它们的名儿你每天都听见,嗯,在十号线里,在四号线里,但好像又从来没去过。脑袋转了转,走进了陶然亭,你怎么也没想到这一个个儿不起眼儿又没有游客的公园能这么大气这儿难忘。
团结湖真的不只是个地铁站,你靠着树干坐下,阳光洒下来,嗯,明儿五点看完跟恒大的球儿直接把ta从工体带到这儿来。哦对了,坐地铁的话,呼家楼站离这里更近。
出了三环,出了南三环,你走在丰台的大街上,一切变得喧闹起来,各种不同的口音不断传入你的耳朵。人们拿着黑色的塑料袋穿过车流,里面装的是刚批发的衣服。这地儿叫京温商城,几万号人靠着这个地儿每天吃饭。晚上跟你爸提起来,他还会告诉你这边儿原来有个“浙江村”。
这样的北京你之前好像从来没了解过,跟自己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的人,有的还这样生活着。他们的住所又是怎样。新闻媒体每天嘲讽广州的城中村,原来我们北京也有,还很多,他们用电线晾衣服,像在老家一样蹲在门口吃饭。他们来这儿为了今后有更好的生活,攒了一年的钱就为了那一个礼拜回家过年。
北京的形态每天都在改变,人越来越多,楼也越盖越高,你从国贸地铁站出来在这个和抽屉胡同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等公交车。四处看了看,人们匆匆走着,阳光打在玻璃幕墙上,不知道为什么,同样是摩天高楼,在这儿就是比在浦东,在曼哈顿舒服。难道是因为街边儿那一溜儿三蹦子?不,这不可能。
北京很大,东三环有国贸,西北边儿还有人才越聚越多的海淀。走在中关村的街道里,你心里想着西边儿的北京对我真的是外地,都是现代化的建筑,这儿的感觉和国贸又完全不一样。走过去两三个人说话激动得神采飞扬,旁边咖啡馆里有个大叔对着电脑敲来敲去。
咱们北京这么古老的一个城市,竟然还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中心,百度、京东、搜狐、奇虎360,这儿诞生了这些撑着中国互联网的公司,这儿还有一条大街不断生产着带着不同年轻人梦想的互联网企业,车库,3w,必帮,京东奶茶馆都在这扎下根。这里叫创业大街,虽然有时候会被叫浮躁大街。
既然都到了海淀了,有一个地儿你还是决定去看看,那被一把大火给烧了的圆明园。读了小学的课文,多少人觉得圆明园真的就只剩下那点儿遗址碑了。101的同学听了肯定笑而不语,以后一定多来走走,烧掉多少也还是这么干净、大气、漂亮。
哦对了,坐上五号线的你突然想到,在北京西边儿还有这么一个有将近50万人口的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一个社区占了三个地铁站,独一份儿。这个世纪初开始修建,你好像有几个同学的家拆迁去了那儿,但那里更多的还是在北京打拼稳定下来的外地人,离海淀就那么点儿路程,又有那么多好饭馆儿,没事儿还能在花园里听听几个东北老大妈唠家常,挺好。
要坐上五号线,你心里寻摸着北京这么大但好像就是真的没什么工业啊。刷朋友圈,首钢球迷的庆祝很快给你打了脸。曾经首钢有那么辉煌,曾经大半个石景山的人都靠着首钢吃饭,我们有研究院,还有特钢。如今搬到曹妃甸只留下这工业时代的印记,但咱北京人真忘不了这个名字。
坐五号线一路南下,回到了城区,一会儿还得看姥姥姥爷去,见家里老人总得带点儿什么东西。看到灯市口,看到稻香村,你想起来你小的时候吃月饼总在自来红和自来白之间纠结,想起来期末考试之前学校还给每个人发稻香村的状元饼,想起来姥姥姥爷都好那一口果酱盒子和糖火烧。于是就这么拉开帘子,排了半天的队走进去买了一个点心匣子。稻香村也就这么每天隔着灯市口大街和对面儿的台湾饭馆、奶茶店叫板。
走累了,一天也快完了,就想静静地坐下歇会儿,看着北京。上高处吧,你想,东三环那些屋顶上去也真够费劲,景山看中轴线还得和游客挤来挤去。你想起北海,想起白塔,你爸妈好像还在那儿拍过照,嗯对,就那游船。上到白塔顶上是什么样儿呢?
这一路溜得心里不堵了,舒服了,最后还是得坐北京地铁回家,以后到了一个没有地铁的城市可能你才能意识到北京的地铁是这里多么重要的一个部分。“欢迎乘坐北京地铁六号线,下站到站是南锣鼓巷。”
好了,这一路放在现实中真不知道得折腾多久,北京就是这么大,这么多元。回到最开始遛弯儿时候带着的那些个问题。再问你一遍,你爱北京吗?爱。为什么爱?你爱的是它的全部吗?小编不知道您是怎么想的,于我而言,我爱北京,爱的就是它的全部。无论是东城西城那些永远那么有韵味又生活化的胡同,高大上的公园、国贸三期还是大红门、京温商城、天通苑。这一切都是对于北京而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北京这座城市真的容下了一切,她能够让怎样背景怎样思维的人都感到希望和欢乐,她允许所有人在这里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过自己想过的lifestyle。这里的人同样有情有义,北京人的城市认同感为什么这么强,因为我们在这里都能够做我们自己,都能够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那么个地儿,那么一群人,我们不愿丢掉这里的任何东西,包括名字。
崇文、宣武、东城、西城这样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叫下来的名字能够保留下来当然更好,但是说到底,名字改变了北京就变了吗文化就没了吗?如果北京文化是这么脆弱不堪,如果我们的认同感只能怪通过名字来维系,那北京也就不值得我们去爱了,或许我们也根本就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爱她。人文,文化,传承下来所靠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名字,也不是建筑,是人。
如果你真的像你所说的爱着北京这座城市,爱着东城,那么你所能够给你下一代的不仅仅应该是个110101打头的身份证号,教他历史,告诉他你记忆中每条胡同里的那些故事;教他包容,告诉他这座城市里每一个有勇气奋斗的人都值得尊重;教他吃,告诉他怎么转着碗儿吃面茶;教他爱,告诉他要做有情有义的人,爱国安爱自己爱对自己好的每个人。
北京不会死,东城和西城不会死,崇文和宣武也没有死,只有我们心里还惦记着,什么都会永存。
让我再看你一眼,从南到北。
By 宋宇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