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希望对你们也有帮助。
书名:《游戏改变世界》
作者:【美】简·麦戈尼格尔
01
本书出版于2012年,主要说的是:如何利用游戏的力量,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幸福感。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简·麦格尼格尔。她身兼数职,拥有多项头衔: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学会”游戏研发总监,美国著名交互式娱乐服务公司42 Entertainment首席设计师,全球产值达604亿美元的视频游戏行业大使等。还曾被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誉为“全球最令人惊叹的20位女性之一”。
她在书中所写的许多内容,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一般人对游戏的认知。
想起当初我收藏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拓宽思维边界:从游戏的角度看人生,会有哪些不一样的视角?或者会有哪些借鉴意义?
我本身不爱玩游戏,但喜欢看一些游戏解说视频。也就是,比起自己玩,更喜欢看别人玩。
主要是因为从中能发现很多乐趣。不是对游戏本身感兴趣,更像是一种观摩别人的游戏人生的心态。
而这本书,让我对游戏思维有了更多认识,仿佛许多人生困境,皆可用游戏思维来解决。
此外,本书还提到诸如“心流”、“社会临场感”这些概念,因辅以大量实践事实来说,并不显枯燥,反而让人很有代入感,因为这都是我们日常会遇到的情况。
什么是“心流”?
这是一种心理学概念。简言之,是指全身心投入某事并享受其中的状态。
且人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就会长久停留在那里,越投入做得越好,做得越好就越投入,获得一种良性循环。
这种状态,在我看来,有点类似五千米长跑时,人在咬牙撑过最累的极点后,继续跑,反而越跑越轻松的那种情况。
很多人会在极点前就坚持不住,越跑越慢甚至直接放弃,少数人才能体会到极点后的感受。
所以,普通人与学霸学神的差别之一,就在于心流状态的多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都无法像游戏那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至于“社会临场感”,更常见。
它指代一种与其他人共享同一空间的感觉。
这么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吧,比如——
社群。
在如今这个知识付费时代,各种学习社群层出不穷。当你加入一个社群,就算不参与任何交流,依然独来独往,但毕竟身处集体,而这个集体的大家又有着相似的目标,互相理解认可,你还是会不由自主有一种融入感。
这就是社会临场感。
就像书里《魔兽世界》的玩家所说:“这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的感觉。”
在线的学习社群模式,对于某些性情内向不擅交际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因为这就是所谓的“一起各自玩”,不用逼自己合群,依然可以一起玩,并享受到团结他律带来的好处。
我原本也很内向,尤其怕生,但参加过几次社群后,渐渐有了变化。
一是网络的匿名性让人自在,二是面对一群可爱的志同道合者,很难忍住不交流。
02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触动我的点是——作者本人的自救事例。
作者曾因脑震荡迟迟无法痊愈而差点陷入抑郁,因为这期间她不能读不能写,几乎什么事都无法做。
身为一个脑力创作者,如果再也无法用脑,这该是多么绝望的一件事。
所幸后来,她想到了游戏,研究出3条复原策略:
1、设定目标,专注进展
2、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
3、学会解读自己的症状
又发现,这3条策略与优秀的多人游戏的本质一样:有明确的目标,跟踪自己的进度,在做好准备的时候解决愈发艰巨的挑战,并跟喜欢的人保持联系。
于是,她直接设计出一款针对性的游戏模型,开始利用游戏积极自救,并最终取得了良好成效,还影响了许多有类似困扰的人。
作者本人的这个自救事例,给我很大的启发。
因为几年前,我也陷入过一个人生低谷,差点走不出来。那时没有很好的自救方式,更无法寻求外力,到底是怎么度过的,至今回想不起来,记忆仿佛缺失了一大块。
只能推测,大概身体自发启动了某种自我保护机制,将灰暗部分回避掩藏了起来。
如果我也能拥有游戏思维,懂得如何获得“能量块”,如何解锁一项项微不足道的成就,细分步骤,量化任务等等,或许,那段痛苦的时光不用持续那么长时间,感觉像被人偷走了一般。
最近听核聚老师(北大博士后)的低谷课程,意识到,人生其实时时刻刻都会陷入低谷。
但所谓的低谷,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太过无知。
当你懂得越来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和维度发生巨大变化,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
尽管发现自己无知也挺挫败,但神奇的是,同时又释然许多。
03
人为什么容易沉迷游戏?却不容易沉迷学习?
因为游戏有明确的目标、规则,和具体的任务安排,无论成败,进度多少,都会给玩家即时反馈,成就感来得容易,失败了重新开始也很容易。
简单来说,人们在游戏中,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学习则不同。
当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时,从零基础到专业化,注定是一条远征之路。
而在这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少会有即时的积极反馈,久而久之,人自然很容易倦怠。
更遑论,一个人对自己做事的最终目标常常是模糊的。很多时候,你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很少知道自己要什么。
挂在嘴边的想要什么,其实不一定就是你真正想要的。
也许只是过过嘴瘾,随便说说。
而就算有了明确的目标,你还得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下去,事情才能成功的可能。
周而复始的“开始-中断-重来”,只会把一个人的自信动力一点点消磨殆尽,直到再也无法振作。
心理学教授索尼亚·柳博米尔斯基说:提高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赋予人们具体的目标,一件可以去做又能保有期待的事情。
“一旦明确的目标和特定的任务联系起来,我们就有了目的感,就有了十足的冲劲。”
这也是大多数优质游戏——如《魔兽世界》——让人迷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实,现实生活也一样可以借鉴这种游戏思维和模式。
立下目标,定好计划,这两步并不难做到,难的是之后的一切。
大多数人在日常的学习或工作中,最常面对的就是:毫无进展、毫无成效。
实在很容易令人沮丧。
但《游戏改变世界》却从游戏视角告诉我们:胜利往往终结乐趣,而失败维持乐趣。
没想到吧,游戏世界里,很多玩家追求的并不是胜利,事实上,他们多数时间都在经历失败。
那为什么他们不仅不沮丧,反而越挫越勇,更加沉迷呢?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有趣的失败。
有趣的失败,也就是充满希望的失败,那只会让人更积极。因为人们会不断想着:下一把一定过!
就像在驴前头吊根胡萝卜,驴看着那胡萝卜在眼前晃啊晃,每次都感觉差一点点就能吃到。
这种“只差一点”的诱惑,对于任何人,都很难抗拒。
在现实中也一样,适度的失败反馈其实是一种奖励,失败得越多,就会希望做得越好。
所以重点在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失败。
只要不是真正超出能力范围的难题,日常的失败太正常不过了。
适度的失败,甚至有助于培养情感耐力,让你变得更能坚持,更有韧性。
除了对待失败的态度,我们还可以学习游戏里的奖励机制。
比如每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允许自己玩上半小时,每完成一次作业就奖励自己喝杯奶茶?无数实践证明,类似这种小小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做事效率。
其实,无论时间管理还是学习方法,网上一搜一大堆,没有孰优孰劣,只看是否适合自己,能否运用自如。
很多东西,你看过了听过了就算,不去践行,那看再多听再多,还是只能原地踏步。
不试一试,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