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实验的反思:
1. 教材原型: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
缺点:耳郭的形状并不是一圈,所以做成“喇叭”状不是很好的模型
改进:用手握成“C”形放在耳朵后面。
音乐选择:老式铃声(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不大,适合实验。尽量避免选择音乐)
教学应用:
聚焦问题:耳郭的主要作用
猜想(学生的回答:保护耳的内部、收集声音、使声音变大)
验证猜想。收集学生的方法,辩证选择最佳的方案
组织学生验证,分析获得结论,记录(修正猜想)。
2.教材原型: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用音叉在上方敲击
缺点:音叉在上方敲击,观察到的碎纸屑的振动,可能是有音叉的声音引起的,也可能是气球皮振动引起的
改进:用塑料瓶顶部或纸筒、气球皮或塑料薄膜、橡皮筋制作鼓膜模型。
演示实验用手机播放音乐《the mass》,在膜的另一端。
教学应用:
聚焦问题:鼓膜的主要作用
猜想(学生的回答:当声音很大时,起到阻挡作用;把振动传给听小骨)
辩论猜想,排除一些猜想
验证“振动”的猜想:先不放碎纸屑,让学生理解碎纸屑的作用(执教4.2班,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放碎纸屑,所以增加这一步)
组织学生验证,分析获得结论,记录(修正猜想)。
二.教学环节反思
1.学生对鼓膜作用的猜想
两个班的学生都先想到鼓膜会阻挡(反弹)声音。学生的想法是声音很大时,鼓膜会将部分声音反弹出去,保护听力。(我认为学生没有考虑到进入我们耳朵的声音大小是由声源决定的),所以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思辨:如果这一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无论多大多小的声音,鼓膜都会阻挡声音,你觉得合理吗?
课后,我又想起了这个环节,总觉得不对:万一鼓膜只是在声音很大时会反弹一部分声音呢?学生的想法很有意思的,物体确实有反射的性质。鼓膜时固体,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好,鼓膜破了,听小骨是不是也能直接接收到空气中声波振动呢,为什么鼓膜破了,就听不到声音了,鼓膜破了,听小骨还会振动吗?可能鼓膜的作用并不是振动这么简单?
(查资料:发现这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生物学知识: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换成振动向内传导。 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鼓膜有放大声音的作用。
疑问:声波能直接引起听小骨的振动吗?鼓膜时如何放大声音的?
解释:可以把鼓膜想象成一面大鼓上的鼓面,面积大且薄,容易振动。而听小骨相对而言就不容易振动。所以鼓膜有放大声音的作用。)
学生的任何一个回答都是由内在意识驱动的,正如我在思考时,也是带着已有认知的。思考,记录能挖掘出我的认知,并反思这些认知的正确性。
2.验证鼓膜接收到声音后会“振动”的猜想
提问: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的呢?
引导学生想到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学生说,我根据情况适时出示模型。刚开始,4.1班的学生没有想到要在膜上面放碎纸屑(我认为这才是正常的,办法应为问题的产生而产生,我预设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会想到借助外物的方法)。
实际观察时,有学生说看到了膜的振动,我选择的是透明的手套膜,可能是屏幕原因,也可能是孩子的意识和视觉原因,我追问:怎样可以更明显的看到效果?学生回答:把模型斜着放;把模型倒过来;把灯关了。这些想法很容易实验,我马上照做了,学生能发现都不行。我感觉学生需要我的帮助了,就拿出一些剪碎的玫瑰干花瓣:“也许这个可以帮助到你。”我听到教室里茅塞顿开的“哦”声,然后就有孩子迫不及待的边举手边说:“放东西在上面,而且要很轻的。”当时的感觉,很美妙!然后我们观察“鼓膜”模型的振动,孩子们很惊讶也很专注,我们一起探究了“鼓膜”模型的振动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时的不同情况,我们一起欣赏着声音的振动之美:《the mass》的恢弘气势,玫瑰花随波有节律的跳动着······
课堂是生成的,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就该拿出锦囊了。这就是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