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陪大宝练琴,照例一场大吵。
吃完晚饭已经七点多,几次喊他练琴都说要再玩会儿。七点半钟,还是用河东狮吼才把他喊到钢琴前。一周七首新曲子,第一天才练完两首。说好今天要把剩余的五首都过一遍,把该注意的地方都复习一下,看样子又不乐观。
果然,坐到琴凳上的大宝还是扭扭捏捏各种小动作,就是不肯开始练琴。报名乐高课的老师回消息要蓝底的照片,明早就要交,我们还得去照相,看着他不配合的样子,真想摁到地上暴揍一顿才解气。
在不赶快练琴就来不及报名乐高课的威胁下,大宝终于开始了练琴。唱谱打拍子节奏混乱,要求再来一遍就各种问为什么呀,气得我胸口隐隐作痛。弹起来也是问题不断,断奏手不离琴键,跳音时值不够,连奏到最后也不抬手,这还是口口声声白天自己已经练完的结果,想不生气都难。
眼看着再不出门照相馆就关门了,才过完两首最简单的曲子。拿手机给他拍了一张就匆匆出门了,留他自己在家练习。
回家路上,走至楼下,听着楼上琴音不断,果然自己在练习,练的也还不错。我心中窃喜。
一进门,钢琴声伴随着开门声应声而止。我喊他继续,又是各种扭捏。我气得离开,说我会在隔壁屋听着他练习,没想到一个无心之举,竟收到大效果。孩子愉快的同意了去练琴的要求,不确定的地方也会跑来问我。
电光火石间,心理咨询师曾告诉我的那句话跑入脑海。她说,如果孩子知道练琴时等待他的是训斥和不满,那他还会愉快的去练琴吗?这一刻我才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知道一件事一定会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那明知道有益也不会去做,我自己就是这样。开始时有业务问题,我会向先生请教,可是每次他都会佷急躁的样子 ,我不清楚的问题他却觉得是基本常识早该了解,虽然他一直否认自己态度不好,但我再没问过他这类问题,我宁肯自己看书或者请教其他同事。知道利害关系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回想孩子为数不多的求学经历,凡是让他觉得愉快的,他都学的好。
大宝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学画画,第一节课结束时,全班只三个孩子交了白卷,他是其中之一。无奈给他在外边报了兴趣班。听说我们给他报的是画画班,老师直摇头,说他特长不在此。可他就是喜欢上画画课。
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画画课?他说,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总表扬他。确实,每次去接他下课,老师都会跟我说,今天他哪儿哪儿画的可好了,涂色怎么怎么好看了,说的跟多有天赋似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的画越来越好看,想画个什么拿起笔就敢画。有一次说要画个章鱼堡,几分钟不到就画完了,还挺有模有样。
单就画画这件事而言,孩子的热情真的是被老师一手夸出来的。他没天赋,不然也不会中班了还交白卷;他也愿意下功夫,在家没事时就爱画个啥,关键不需要催促监督。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的兴趣都是源于被肯定,泯于被呵斥。
学琴、画画,对孩子而言本质上是一样的,开始学时肯定都是因为感兴趣。渐渐的,有些项目不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就是否定的声音听的太多了。
孩子毕竟还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也没有形成坚定的信仰,不可能在挫折打击中一路前行。孩子需要大人的认可,能看到他的努力,会欣赏他的进步,感觉到愉悦的他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渐渐感受到这条路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