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贪婪是一种罪?
在投资领域里,贪婪这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所向披靡。
如果你有那一次被这个魔鬼摆了一道,别惊讶,那实在太正常了——被摆了一道还没死实属万幸;被摆了一道没死竟然还醒悟了,那就是万幸中的万幸。
对贪婪最直接明了的定义大致如下?
贪婪就是想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天主教里的七宗罪里,贪婪就是其中一个,若是仔细看省下的留个,他们其实都源自于贪婪:
傲慢:是因为假装(或者假装到相信)自己拥有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权利;
嫉妒:是因为自己尚不具备的东西,却发现别人身上有了;
愤怒:是因为自己不具备那能力,或者不是想要的结果;
懒惰:是因为明明需要劳动去创造,却想伸手记得,张口就来;
暴食:是因为想要获得自己承受不了的;
色欲:是因为对方不配合就不是属于自己的,对方配合就不算是罪;
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也不排斥阅读经文。因为在那些缘故留下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意义的观察,和非常有启发的智慧。
“在投资领域里……”是一个边界。当我们认真探讨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先把这个事情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没有什么道理或者原则是四海皆准的,大多数的道理都有适应范围。不要轻易混淆边界,否则任何讨论都会以混乱告终。
最可怕的情况是这样的:
很多人贪婪,是因为他们想要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源自于无知。当他们那么做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并不知道那东西不属于他们,他们并不认为那是贪婪,他们可能认为那原本就是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比如借钱不给利息就是贪婪。历史上犹太人最开始明白时间跟金钱的关系。他们不仅收利息,还收复利——可因此,长期被其他种族仇恨,动不动就要灭掉犹太人,而且也付诸了行动。
首先,利息就该属于放贷者;其次,金钱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息,于是,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就没有“不要利息的金钱”。哪怕在特定环境中可能是“负利息”。所以,不愿支付利息,即“想要那原本应该属于别人的钱”,是不是嫉妒贪婪。
然而,冷静的看待历史现象,我就会发现,这种贪婪源自于无知。很多时候并非故意,甚至是整个社会一并无知。乃至于很多人就算是蠢,都是学出来的笨,叫出来的傻,并不是天生如此。
利息如此,那关于投资呢?2011年到2015年,民间借贷兴起,火遍全国,也就是P2P,当有些公司给出年化收益25%其实就已经很危险了。
你可以到网上搜搜,各大银行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回报率,这几年不超过1.75%。
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
资本金额越大,获取同样收益率的难度越高。
用100快赚取 10快,应该是易如反掌。但是用100亿赚10亿,就没那么好办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银行的资本量级太大,所以把钱放在那里不会有太高的回报——银行也要把钱借出去才能赚取利差。
民间的小额短期借贷的利率一直不低,但如若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15%以上,就已经存在很高的系统性风险了。若是达到了25%以上,基本上两年内,必然崩盘。
为什么25%以上基本在两年之内必然崩盘呢?因为一旦出现高利率就必然出现大量资金集结,而大量资金集结之后,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即“用钱能赚到钱的事”,可是问题在于,到哪里去找到能够支撑年化收益超过25%的项目?要知道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下来才是个位数的百分点。
可是,国内经常出现民间借贷重灾区,许多年来屡见不鲜,从未间断。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那超过15%的复合年化收益可能根本不属于自己。于是无知无畏。
无知无畏的结局通常都不好,很遭罪。所以很多时候,贪婪真的不一定是“犯罪”,因为常常并非故意;贪婪必定会遭罪,因为无知无畏下贪婪的人通常都很被动,他们在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就已经要承担那恶果了。
我们看看全球范围投资者的战绩:
巴菲特,伯克希尔-萨哈韦公司,截至2007年的43年里,符合年化增长率为21.7%。
西蒙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奖章基金”连续30年,平均复合年化增长率高达34%。
格林布雷:哥潭基金,在1982-2005年的20年间,复合年化增长率达到了40%……
这些诶都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么一个及格水准大概是什么样的?巴菲特其实同时也是PR高手,虽然很多高级投资者对巴菲特评价并不高,但他确实公众领域影响最高的投资人。换句话说,“文人相轻”,在投资领域可能更为严重。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绝对是中肯的:
必须买到的是长期至少获得15%的符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这还是对行业对企业有深入研究,认知的前提下——这一点很重要,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大婶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特别精彩,值得牢记:
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好比拿着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库,你可能活下来,但你依然是个傻子。
15%。这事一个需要牢记的数字。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回过头来认真注意措辞。
复合年化回报率(收益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绝大多数人只讨论论回报,或者回报率。而不是“年化收益率”,更不是“复合年化收益率”。一旦我们考虑复合年化收益率,我们考虑的就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年几十年。
确实有一部分冷静的投资者,是关注价值的,但是,
与他们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价值”并非排在第一位的,“长期”才应该在前面。即“长期价值”——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什么是“诱惑”:
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
换言之:
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这是一个看到后,至少需要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领悟的道理。
究竟是不是“多么痛领悟!”要看在那一瞬间,是否能够彻底深入的吸收接受。
请牢记:你要追求的是“至少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长期收益。”
一旦你的目标如此,“入眼”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你看到的会是另外一个世界。以前不由自主的关注的一些东西,就好像彻底消失不见了一样;而另外一些东西,就好像“突然冒出来”了一样,那感觉很神奇。
绝大多数人终身都是短期投资者而已。又因为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理直气壮的接受各种诱惑,于是他, 所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
很难想象刚进入投资领域的人不关注K线,不关注这个他们能关注什么呢?很难想象他们不会去四处打探,自己没有分析能力,又想知道结果,这就是贪婪,可除了贪婪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更难想象他们穿过火药厂(其实不知道自己拿着火把),之后竟然发现自己还活着。竟然不感觉到庆幸。竟然会自然而然的继续拿着火把穿过另外一个火药厂。
每一个人进入股票市场都会看一段时间K线:
1,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他们不看这个看什么?
2,K线图很刺激人的大脑,让他们产生一个错觉——所见即所得。
看着历史波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手脑子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我要是在这里买入,然后在这里卖掉,哇塞,赚翻了,翻几次就可以买特斯拉了……
这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这只是历史数据,而不是未来的实际经历。等到有天自己真的用金钱实操的时候,会发现即时每一个点位好像是应该是最高点,有好像是应该是最低点;并且一旦开始关注K线就很难长期思考——因为活在当下的感觉和冲动被各种直觉所刺激,根本想不起来自己面对的是“漫步中的随机”,分分钟把自己编程赌客尤不自知——又是一个不留神就已经被“贪婪”这个魔鬼的身所迷惑。
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贪婪”了呢?如果判断自己是否被“诱惑”了呢?后者好像更为简单——判断那个想要的价值是不是长期有的就可以了;而前者似乎看起来更难。
很多的贪婪实际上是源自于无知。
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办法了。
摆脱无知——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更有知一点点。
无知的贪婪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当时当刻,自己是不知道的,不知道自己贪婪,不知道自己无知,即便有人告诉你了,你也可能会因为当时当刻无法理解据需保持那种无知的贪婪。
然而每次我们回头看自己贪婪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点点对付贪婪的经验;每次我们看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也多了一点点对付贪婪的经验;尤其是我们看到别人因为贪婪付出了惨重代价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在我们之前贪婪的人,是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错误付出的惨重代价,乃至于让我们知道不应该那样做,以后不至于那样惨重……
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有过一个季度精彩的类比:
股票市场端起来看是投票机,长起来看是称重机。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并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类比感到无比轻松:
竟然短期是投票机,那投票者是就让别人去干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不用自己投票,更不用反复投票;
长期是称重机,那要做的事情就简单了,想尽办法找到未来最胖的那个胖子——找胖子就看谁越吃越多了。
虽然最后一句话近似玩笑,可到今天我都记得想通了前半部分那一瞬间的解脱。至于最后一句话其实也不完全是玩笑——只不过把事情过分简单化了而已。不过我之所以感到解脱,
是因为我认为“学会找未来的胖子”这事,应该是有把握有机会学会的,这个学会了,我再去要就不是贪婪了。
因为我有本事要,这样的东西应该属于我,你说是不是超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