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今天这个故事,首先想到了两个词:利己和利他。颜回一开始向孔子解释自己为什么去卫国,基本上都是站在利他的角度而没有考虑利己。孔子一层层剖析下去,让颜回心中的诸多道理、信念、顾虑统统放下,达到心斋的状态,颜回便更接近一个自然的“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对自己来说最安全的状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影响别人。所以,利己和利他从更深层的理解上是一回事。人总是爱为自己的利己行为安上若干利他的理由。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觉得利己地去做事情很难为情吧。
想到美国当代颇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安·兰德。 在美国,她的作品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安·兰德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精神,是理性利己主义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有人说不了解安·兰德就无法理解美国精神。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里森等大人物都是安·兰德哲学的粉丝。
且看这个故事。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颜回在这一刻保持的信念是“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完全的利他,孔子对他的豪情壮志又是什么态度呢?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是孔子的观点。不是利他不好,但总要先立己而后立人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立人是同时进行的,用教练技术的语言说“行动的速度是迫切的但不是孤注一掷的”。立己和立人可以相辅相成,但孤掌难鸣独木难支。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此言甚好!“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了人家的恶衬托出自己的善,那这个善就是“不善”,因为你的善让人不舒服了,必定命里有“灾”。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 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 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 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之所以“乘人而斗其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两个人争吵,在为一件事情各讲各的道理,并不是他们真的认同自己的道理,而是他们不认同对方这个人。所以不认同这个人,任何事情都能吵起来。吵的不是这个事,而是不满你这个人。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也。一个人没有“立己”而盲目去“立人”,是立不起来的。结果就是这样的“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所以,称赞一个人有“大爱”,如果她连自己也不爱,那向外的爱不过是换一种形式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身为父母自己不懂得爱自己,如昨天所学的“保身、全命、养亲、尽年”的养生(现在想原来养生就是爱自己啊!),怎么可能去爱孩子呢。有多少父母都是在“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 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对名望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越有越想,就像打游戏,从没打过这个游戏,不打也便罢了,一旦玩起来,有了级别,有了钻石资产,有了伙伴,有了若干成就感和美好回忆,也就放不下了,且越打越上瘾。因此,反倒越是大成就之人,放下名实越难。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 ,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
你从心里不接受这个卫君,抱着要去改变人家的心,人家当然排斥。“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古诗文网的解释是:“你要引他向善,他却顽固不化,表面同意而内心不采纳。你要去纠正他,如何办得到哟!”说的太好了,家长对孩子很多时候不就是这样吗,你想改变孩子,这个想改变是建立在不接受他的现状上,就很难实施。你能接受孩子的现状吗?你能接受自己的现状吗?影响,从接受开始,接受别人,从接受自己开始。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 ,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 。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又搬出了另一套理论,内直外曲,颜回一直在“行为层面”去和孔子谈。这篇还真是讨论理解层次的好案例。颜回一开始说的是环境层面的,“卫国很乱,我要去。”然后孔子在环境层面告诉他那样的环境你不行。然后颜回又在行为层面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做法,孔子继续在行为层面告诉他你这样做对方会怎样做,也不行,这一套策略大繁琐了,太模式化,很不灵活。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终于放下行为上到能力层面,说,我不会了,你教我吧。一个人放下自以为是,才会打开心扉去听人教导。孔子也才开始调教。首先,先调教心态——心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不用心听而用气听。用灵魂去感悟道的存在。孔子从行为、能力层面一下子把颜回抓到了“系统、精神”的层面,他越过了两个层次——信念和身份。对于颜回,他能上到系统层面感受道(系统的法则),然后悟到自己在系统中的身份,而所有他所学过的,便都可以被他作为信念,将是一个多么灵活的颜回?!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 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颜回心斋之后,进入了什么的境界呢?“未始有回也”,无我的状态!无我,首先会放下对“名实”的看重,然后才可以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做也可,不做心里也不焦急。神乃定。孔子提出“坐驰”,坐着腿不动却可以奔驰而出,意思和“无为而无不为”差不多感觉。这段非常妙!原来达到坐驰的途径是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