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书的意义有两个,一可以使人不卑不亢地活着,二可以使人心灵干净。
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
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会记不住什么,但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二.
如果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成功,其实很多书是没有必要读。你学习法律就天天读法条就可以了嘛,还需要读莎士比亚吗?还需要读论法的精神吗?没有必要啊。你的目的就成功了,多读读成功学不就得了吗?
的的确确,各大畅销书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鸡汤类读物。所以各位一定要注意,我们的读书一定有两种目的,我不否定有功利性的目的。很多东西要准备高考,要准备其他考试,那有功利性的读书。
但是,更重要的一种读书是非功利性的读书。因为只有这种非功利性的读书,你才能够抵制成功主义的读书,你才能够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定,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失败。
很多时候,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辉煌的时候有多么风光。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让你登上一个辉煌的舞台,你都会有辉煌的成就。但关键在于你挫折的时候,在你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依然有勇气继续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然要进行非功利性的阅读。
三.
读书它基本上要告诉你的除了知识之外,它要告诉你的是一种文化教养。而这个文化教养,绝对和我们现在所想的就有很大的不同。
学问带给人的影响到底有哪些,我觉得红楼梦里有很多精彩的言论。我认为第56回宝钗所说的这段话,应该是最堪注重的至理名言。
宝钗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就会越发作高一层,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这是至理名言。
你不要以为你读了大学,拿了研究所的学位就叫做高级知识分子。这是大错特错。你只是拥有了比较专业的知识而已,但是你不叫做高级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他的内在以及他的视野,他的眼光,他的判断力跟他的洞察力,一定要有一定的标准。那么假如你没有思辨力判断力洞察力,然后不讲理性和逻辑,那就算你拿到博士,也还是一个世俗之人。你的判断力,你所推演出来的结果,其实还是非常的低层次。所以博士并不能够保证你的见识高人一等,不能保证你的判断力是很精准的,所以不要说你是博士后你的判断就表示有一种保障,那是一个大错特错的推论。
知识不等于学问,尤其知识也不等于information。
四.
我当时有一个很强的理想就是说,大学不管怎么样你要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读本。我当时有24本书,我觉得一门课上读6本书,3周读一本书,应该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但他们其实是有障碍有困难的。因为太多的时间花在阅读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上面。不同的信息、资讯、笑话、段子、小视频,会被这个带着走,然后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我叫做成年人的或者青年的童稚化,儿童的童,幼稚的稚。
童稚化的标志就在于,我们不太能够延迟满足。他沉湎于大量的、丰富的、好玩的、有意思的资讯。当然这方面让他们变得比我们见多识广。但是我们任何一种成长,特别是大学教育,它要求一种深长缓慢的阅读,是一种长程的深入的这样一种思考,而不是短平快。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重度使用者,你可能读了很多很多东西,最后你发现我,你茫然若失,你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这就是我说的,在丰富当中变得贫乏了,他没有来促进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五.
书是便宜的,知识是无价的,而且知识无论来自何处都不可耻。即便是旧货市场买的书,得的知识也是无价的。
六.
就是明明有一本书,我可能20岁的时候就读过,从头到尾都读过,而且我认为我都读得懂。可是很有可能一二十年之后我再读这本书,就发现奇怪,为什么这一段我没有印象。可是这一段对于我现在的理解来说,它却是那么的醍醐灌顶。可是20年前,可能我根本连它的重要性都意识不到,以至于读完了我也懂了,可是读完了就忘掉了。
这个会忘掉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知识体系很远。我们的知识体系是,知道它,但是根本不可能消化它。所以当下读懂了,可是它其实就像青烟一样就过了,于是它也没有办法成为我们累积的知识的内容。
所以人是非常有趣的,他得要自己成长之后,包含人格的成长,知识的成长,他才有办法在读书之中不断的有所获得。每一个人的成长速度跟方向都不一样,所以他可能就得不断的反复。
所以我才会建议大家,最好读有价值的书,因为它才耐得住你不断的重新回顾重新汲取,你当时不能够察觉,可是它其实走在你前面太多,所以你得要自己也走到那,或者是逼近那样的一个距离之后,你才有办法看到它的重要性。原来这个地方我当时读过了,可是现在读才终于弄明白。这个都是要不断的努力。所以我们不要把太多时间放在读一遍就觉得很够的东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