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要知道的理论
虽然在这段最美好的岁月里,我们不曾拥有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再看看别人家的,我们渴求羡慕。差距在哪?差距在于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随世态改变。在青春的岁月里有一个叫游戏的存在,我们为之疯狂为之热血,我们在循环语句和排列组合的陷阱里迷失,让游戏来碾压我们不可逆的青春,而我们却一无所知。试问最美好的青春在哪里?毫无疑问在大学,我们通过流水线教育和标准化考试来到了大学,却迷失于标准和理论,我们的理论变得无处安放,在大学的我们就像身处游乐场,再也没有高考那座山,人与人之间比的不再是那分数了,于是我们都在问“我是谁?"“我要成为谁?”,在寻找着自我,他人认同感,最后在一个钟鼓齐鸣的地方,失去驻足倾听的能力;在一个霓虹闪烁的地方,忽视事物本身的光泽;在一个人流如梭的闹市,忘记原本前行的方向,。在大学里打着那有限的关卡以及万能的NPC,却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副本---荒野求生(社会),在社会中,再也没有那些关卡,一切都需要自己探索,当抽象变成具体,我们又该如何解答,大学与社会的脱节,让我们思考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理论源于现实,它不应该只停留在教科书上,而应回到现实,所以研究型的大学,研究型的老师给我们的远远不够。采铜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高者直面现实、深剖问题、究其本质,而低者,直接复制答案,并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来到了社会,总是看似的不公平和功利,其实所谓面对现实,不过是一种妥协,而最终幸存下来的不是妥协者,而是那些理想主义的能力者。
我们所要知道的方法
一个伟大的作品,也许不需要数十年的闭门造车,《精益创业》模型告诉我们伟大的作品是一个雏形加上无数次的修改,以最小可行性博取最完美的结果,在改进中完美。而一个作品我想最难的就是开始了吧,当我们真正迈出了第一步,惯性便产生了,这个理论一变身,当我们要开始于一件事,那么就先把这件事最核心的部分专心的完成,同样的其他的事也如此处理,多线程模式就开启了,但太多时候,我们就是停留在事情的选择与开始,于是我们陷入了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问其为什么?不过是不了解这件事与我何干?与其说做这件事的意义,不如说是了解一件事,再说到如何做一件事,了解一件事,为什么会拖延?为什么会坚持不下去?不过是缺乏一个特殊的问题情景,少了一丝逼迫而已,就想我们在学校,越是临近期末,图书馆越是爆满,不过是压力与问题在头上罢了!了解一件事,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去支撑,才能真正做到了解,采铜老师的"东北大乱炖"为我指明了一条道路,深知自己也太依赖与单一信息,忽视了常识的重要性而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深陷单因素模型,很多时候,面对着别人的言论,似谬论却深信不疑,在舆论的噪音下不分对于错,追求于即时的兴奋,在每一个aha时刻过早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看了书后才意识到当初的那些是多么的不成熟,而这产生的根源是对于信息的处理不够和信息面不够宽,以及面对繁杂的信息被迷惑,以至于表达琐碎。再究其根源,不过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思考就像一个有趣的迷宫,怎么穿过未知的旅途到达已知的终点,回到原点,重新去定义这个迷宫,在一个个岔路口慢慢排除,抓住重要的主张,在来与回中推理,并与原有经验产生关联,再进行一定的情景预演,迭代的探索,慢慢的迷雾消散,一条正确的路便出现了。
注:本文是一篇《开放的智力》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