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3 晨曦语录
本文采用化名,部分内容参考(微信ID:chan_jerry)
下面讲述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是我的高中同学。
故事回到几个月前,刚刚休完产假回到单位的第一个Case,就遭遇了失败。 迎面而来的就是领导一封长达2000字的信和长达1小时的谈话,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对她的指责和谩骂,尽管是有曲折,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随行。
我的同学还算是清楚,单位还是需要她的,毕竟这活是需要人干的,但这封不期而遇的信却让她感到焦虑,以至于在书店角落回想自己是怎样走到今天这步时,略微的带着一些伤感和无奈,眼神中透出一丝丝的迷惑。
八年前,硕士毕业的她选择的安定,在家人一致推举的一家地方性的企业,做财务的工作。在她觉得没有成长的时候,有过其他的机会曾找到过,当时的她觉得太折腾了。
三年前,当她已经明显感受到这家公司的天花板已经触手可及的时候,又有一个还过得去的职位出现了,但她还是认为原先的单位假期福利更好一些。
一年前,在她考虑换一份工作之时,她反而感到了迷惑和不安,似乎外面只有黑夜,而我感受到的只剩下焦虑。
曾经是意气风发,乐观积极的预测着人生的后半程会是如何的丰富和多彩,而当下的谈话却是不禁的有些消沉,时常会有些哽咽。
期间我就问她 : 你期望的工作状态会是怎样的?
她说可以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可以接触学习新事物的地方。
聊到这,我慧心的一笑,慢慢说到:你可是咱们班里的公认的尖子生,学得已经够多了。 目前你所缺的,是一个平台,运用发挥你所学所知的一个平台。
顿时间,她仿佛明白了点什么,略微调整了自己的坐姿,期待着什么。
1
后面的几个月并没有那么的顺利。
在一次次的面试和猎头的接触中,一次又一次的得知“自身的优势很明显,前半程是令人羡慕的人生,却浪费的太多的时间享受了原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那份安逸。”
在一次去一家500强公司面试等待的过程中,无意中听着一位经理和一个年轻的业务人员铿锵有力面谈,公司前台时不时发出的清脆坚定的高跟鞋与地板间的碰擦声 ,噔---噔---噔 。 每一下都能叩击她那焦躁和不安的心。
N年前当她决定“钱多事少离家近”作为工作理想之时,这一天就已注定。 更悲催的是,在我们留在舒适区,头顶光环之时,并没有享受到光环的关照和厚爱。
社会在变,环境在变,趋势在变,一切来的都那么的快,措手不及。 更讽刺的是,如今来面试的地点,以前是她的一个客户公司所在地,虽然装修变了。
此刻的气氛似乎有些停顿,看看窗外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大厦,从未停歇过的如蚂蚁一样密集的车流,片刻间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后面我问了她几个问题,却没有一个,可以给到满意的答案。
1,你有什么过硬的技能或者价值,具有独特不可替代性? 同时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形成巩固,从而更加的增值保值?
2,我只知道你不想回原来的单位了,那有想过去哪家公司,做什么?
3,跳出四平八稳的安逸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代价,你的承受范围会有多大?
2
我再之前和很多人交谈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深刻的感悟:迷茫是这个年代下的一种常态。
带着三个问题,小颖有些乱,不知所措而又焦急如焚。
继续留在原来的单位,但申请部门调动?
找已经跳槽的同事,去另一家类似的公司工作?
在家照顾不满1周的孩子一边慢慢的思考人生?
进入500强企业,继续做自己擅长却有些封闭的财务?
跨行到当下风头正盛的互联网金融?
后面的一段时间里,她约见老同学,同事,朋友,和他们交谈中听取不同的意见,认识别人眼中的哪个自己。 而我给到的建议是人职匹配,职业倦怠期的外环策略。用目前的能力去匹配职位。
为何仅仅凭着自己的一些想象和不断涌现的焦虑去面对可能的挑战和未知的职位了? 为什么不从行动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3
我们的面谈和咨询当中,可以感觉到她可以暂时的抵抗如影随形的那份不安,而我只是推着她去把握和抓住可触及的一些东西和信息。 这个世界需要的是有行动力的时刻准备的人。
调整了几个月之后的她再次迎来的两个机会。 一个是很多老同事所在的,行业属性类似,公司强大而稳定的另一家国企。另一个充满了未知和同时具有活力,多数面孔都是90后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此刻的她只是张口说出那个在内心深处已经演练无数次的答案------逃离安逸,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当我问起她为何如此选择的时候,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知道,原来在20岁时困扰过我的问题,会一直陪伴着我前行,如果我不正面的迎击,在我30岁,40岁,50岁的时候它还会跳出来困扰到我的”。
4
接下来,我们的探讨就会围绕着路劲和方式展开,毕竟企业性质不同,行业的成熟度不同,新的同事不同,沟通成本不同。
才干已经在多年的打磨中形成,技能是小颖最大的优势,知识需要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来补充。对 似乎我们找到了一条路。
沟通到这,我顿时感到了一丝的释然。 尽管身边总是传出一些留学归来,为了一份5千工作临时突击面试技巧。 华为员工到了40岁,面临失业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些人和事发生多了,就不足为奇,在所谓的“中年危机”来临之前,我们打算如何应战才是关键。
在这个变换莫测,强者通吃的年代,莫让“钱多事少离家近”要挟了你原本精彩的人生,这是我最后要和大家说的一句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