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小A曾是个为梦想奔走的欢脱少女。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回到家乡考编,而是背起行囊,去了省会城市,干起了新媒体运营。
翻看她的朋友圈,一字一图都浸润着大城市的光鲜亮丽,这个初出茅庐就在异地站稳脚跟的姑娘,令人艳羡。
慢慢地,她成了我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了邻居们口中“XXX家赚大钱的女儿”。
人生似乎偏偏要横生波澜,这个美满的故事开始有了戏剧性的转折。
年初,小A的爸爸妈妈接连生病动手术,作为独生子女的她,只能两地奔波,烧菜陪床,忙得里外不是人。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小A辞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在镇上的小学当了代课老师。”
后来我在微信上问小A:“放弃这么好事业,你后悔吗?”
小A说:“不后悔吧,毕竟父母年纪大了,更需要我。要是我当初就待在他们身边,多关心他们的小病小痛,父母就不会吃那么多的苦头了。”
现在网上的闯南闯北之流非常喜欢鼓吹梦想这个词,认为趁着年轻不出去拼一拼,似乎就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你有理由为事业奋斗的背后,一定有对身体康健的父母。倘若父母身体有恙,大部分独生子女的诗和远方就可能沦落成了苟且。
追求梦想,是忠于自己;选择安稳,是忠于父母。人活在世上,总要担负起责任。如果能用安稳离家近的工作换父母幸福妥帖的晚年,这也算是为人子女的另一种成功。
2
我的一个表哥早年保送名校,毕业后,他考进了事业编制,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
有些亲戚说起他,一脸惋惜,当年学习成绩这么优异,才当了公务员,有点大材小用了。
有些亲戚说起他,总要搬出读书无用论,觉得读书的能力与赚钱的收益不成正比,他的现状还不如初中辍学就开公司的某某呢。
表哥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倒显得云淡风轻,平平淡淡地娶妻生子了。
今年春节再见时,他已经有些发福了,女儿也上了小学。比起很多家庭疏离的亲子关系,这对父女倒显得亲密无间。
说起他,女儿的话语里透着一丝自豪:“我爸爸可好了,下班后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我身上,每晚都辅导我写作业;礼拜天,他还教我编程和魔方,偶尔还会带我出去钓鱼。”
表哥也向我们坦诚,如果当初没有选择这份工作,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陪陪女儿。
我们总羡慕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觉得一个事业成功者似乎要比一个尽责的父亲更加伟大。
所以很多人会给男性施加更多的压力,认为有一份出色的事业才能不枉此生。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就会被贴上消极的标签:小家子气、没见识。
然而,人的一生会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厚此薄彼,也不能算是明智之举。一个早出晚归的事业者很有可能是家庭里缺位的父亲,失落的亲情难道可以简单地用金钱换算吗?
3
小E是我的小学同学,她的家乡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今年的同学聚会,见到阔别几年的小E,听闻她在省外上了重点大学,又回家乡做导游了。
我们都调侃她,是不是家乡花了很多钱,才把你请了回去?
她笑道:“家人们也说,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应该去外面见见世面,不应该守着这块方寸之地,拿着死工资。但是家乡的旅游业才刚起步,又缺少人才,像我这样本地的孩子都不愿意来,还会有谁愿意来?”
是啊,大城市寄居年轻人的野心和抱负,很多人削尖了脑袋都想往里钻;小城镇的基层工作平凡枯燥,安稳得像一潭死水,似乎还辱没了多年的学识。但如果鲜有人去涉足,那些本就有些落后的地方怎么会有更好的发展呢?
4
越长大就越能体谅生活的不易,越能明白评判生活的准则并非是直白的对错论。
选择安稳的工作背后也会有令人尊重的理由,毕竟每个人生活的侧重点不一样。
其实,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大城市的诗和远方,也并非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追求梦想的巨大成本。所以我很不喜欢带着煽动性情绪,撺掇当下年轻人一定要去大城市打拼事业的言论。其实,抛开所谓的理想和情怀,这些缺乏现实考量的话语更像阳光下的泡沫,吹弹可破。
确实,在大城市苦苦追寻明天的人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理应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金钱,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选择了安稳工作,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小人物真的应该成为多数人嗤之以鼻,群起而攻之的对象吗?
有人说,安稳工作可以一眼望到头,没什么挑战性,久而久之里面的人就废了。不过我想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有源源不断的兴趣和追求,即便选择了安稳工作,也阻挡不了你闪闪发光啊。
这样看来,一味鼓吹不要选择安稳工作的言论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