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思维导图”,最初,我是在一些朋友的书评和读书笔记中看到的。有人用思维导图勾勒书籍的基本框架,有人用言简意赅的词句总结对某个问题的剖析,一目了然、提纲挈领,非常实用。于是,自己也在手机上下载了几个“思维导图”的app,在看书、做笔记的时候偶尔使用一番。
但我的使用,基本还是限于读书时期老师课堂板书的水平:仅仅是将自己的所读、所感用大括弧发散、简单按照逻辑关系分类、再发散、再分类解释……正当我想系统地学习一下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时,我读到了日本思维导图培训师矢岛美由希的这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
比起我用手机app所画出的简单“列表”,封面上颜色各异、布局巧妙、细致贴切,夹杂着一些有趣美妙的小卡通插画的思维导图不禁让我叹为观止。尤其特别的是,一碗简单的、冒着热气的拉面,都能从吃饭时间、预定与否、价钱、是否有优惠券等几个层级发散开来;并且进一步发散出了交通方式、所用时间等“分支”;另一幅关于旅游计划的思维导图,更是让人拍手赞叹:作者根据日期安排、游玩计划画出的思维导图,不禁一目了然,更是清晰无比,导图中点缀的插画也让人倍感温馨。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科学、直观的表达方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但是作者明确在书中指出,除了商务和职场,思维导图几乎可以使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场景,并且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她写下了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对“思维”的梳理:
是其创始人东尼·博赞为了探索大脑的使用技巧、即探询提高记忆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从中央主题向四周发散线条的放射状笔记。”
当你准备出门去超市购物,你得想想要买什么;
当你准备和伴侣去海岛享受甜蜜假期,你不仅要与旅行社沟通,还要购置潜水装备、沙滩长裙、太阳眼镜,等等等等……
哪怕是周末要在家里来次大扫除,也得想想,是先洗衣服还是先拖地?怎样才能干的又快又好……
是不是觉得脑子里已经有些“乱糟糟”了?
那么,跟着思维导图的画法,让思维变得井井有条: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时候,可别只是“想想而已”,把这些想法写下来,这样才能保证尽可能少的疏忽细节和免于遗漏重要事项;而写的时候,比起平铺直叙和分项列表,思维导图显然更为实用。
现学现卖,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先用黑色的笔画下了自己的第一副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比较才知道差距何在”。与书中的导图相比,我的导图画的相当稚嫩:颜色单一不说,分支线条也并没有体现出封面上的思维导图那样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更是没有妙趣横生的插画。
但令我惊喜的是,本书中更加翔实的,是思维导图的实例以及对这些实例详细的解说:
分“日常生活篇”、“学习篇”、“职场篇”三个部分,分别向读者介绍了22个类型各异、通俗易懂、非常实用以及简单易上手的思维导图范例。
解析完实际案例后,作者专辟一章,总结了思维导图的七条规则:
读完最后一条“总之先试试看”(TEFCAS规则:尝试Trail,行动Event,反馈Feedback,检查Check,调整Adjust,成功Success),我也忍不住跃跃欲试了。其实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应该奉行这一“总之先试试看”原则,不要怕失败、不要怕不够完美,只要我们迈出第一步。
除此之外,特别要强调的是,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沟通方式,从线条粗细、颜色选用、图画风格,我们都可以看出一副思维导图的作者有着怎样的特点;用思维导图来与人沟通、商量事项,顺着思维导图分支线的不断延伸,细节徐徐展开,相信无论是开家庭会议、还是工作中的小组讨论,沟通都会越来越顺畅。
尝试着画一幅思维导图吧,选取目标、发散思维、寻找原因、追求办法,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让杂乱无章的思绪变得井井有条,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座秘密花园;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探索,通过曲曲折折的小径,我们终将会找到月下那朵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