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个笑话,准确的文字已经记不清楚,大体意思是一个人写了篇文章去投稿,编辑说文章的结构太散了,让他再改改;那个人说不用改,直接投散文就好,因为散文不就是可以结构散一点,语言散一点吗?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散文是一种包罗万象文体,取材自由,表现方式不拘一格,对于尝试写作的人来说,是比较容易上手的文体,但是往下走,想写篇好的散文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容易天马行空的取材和表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所云了。所以我一般不写散文,觉得驾驭不了。
不过我喜欢读散文,品味其中的优美句型、用词,感受作者传递的主旨,等待共鸣的到来。这么多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散文大家共有三个人:范仲淹、朱自清和余秋雨。
我没有去确认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否是散文,但是从议事抒情的角度,这绝对是古人留下的散文名篇。从岳阳楼重修这件事开始,到对洞庭湖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最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情壮志的抒发,由点到面,由景到情,层层推进,顺理成章。我最喜欢的是整篇文章的气势,就如那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样,用词精炼,气势磅礴,让人身处其境,唏嘘不已。
再看朱自清先生,相信很多人对散文有印象、有认同都是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开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提到春天,大家都会想到这段开头,在这篇著名的散文《春》里面,朱自清先生以极尽优美的句子、轻松的语态描绘出新春到来之时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绝对的散文用词典范。我幼时背诵这篇文章时,每每想到其中描述的春景,都会产生由衷的向往,想象自己身处那片桃树、杏树、梨树赶趟开花的林子里,被杨柳风轻轻地吹拂,身旁是美丽的花瓣雨,美醉了。
《荷塘月色》的景致描写得不像《春》那么纯净,朱自清先生把自己的情绪强烈融入,也就有了那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在京求学的时候,我曾经去过那片荷塘,站在叼着烟斗的铜像下面遐想。当人身处不志同道合的热闹之中,永远感受到的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我也曾深深的共鸣过。朱自清先生当时的郁闷和孤独推动《荷塘月色》中的文字从他的笔尖冒出,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被深深地感染进去。无论写什么内容,如何写,这个出发点是没有改变的,散文的神聚就是这样。
朱自清先生的另外一篇散文标杆是《背影》,与前面两篇又不同,《背影》属于叙事性散文。没有《春》那样的优美文字,没有《荷塘月色》那样的郁闷情绪,只有平淡的场景描述,却直击读者的内心。“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买桔子,不用说“我爱你”,但是爱孩子的心情却跃然纸上,多少人读到此处会想起自己父亲,眼眶湿润,好的文字就有这样的魔力。
我虽然大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却并未深入阅读,让我翻阅最多、对我的行文风格影响最大的还是余秋雨老师的文章。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到《霜冷长河》,我都曾经翻阅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记得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我就被余秋雨老师文字中传递的丰富历史信息所震撼,文章居然可以这样写,每个名胜背后居然有那么多故事,一篇好的散文居然能够从一个景出发把那么多历史串起来,那会不像现在,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度娘了解所有,那会只有文字是连接外面的窗口,余秋雨老师的文字能给小县城的我打开了连接外面世界的窗口,打开了连接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门。
我曾经在承德避暑山庄里面细细咀嚼《一个王朝背影》里面文字,回想清朝历代皇帝的过往,与避暑山庄的交集,想到那篇文章的结尾“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自己也只有一声叹息。
后来我才知道余秋雨老师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虽然备受争议,却充分体现散文这种文体的行文方式的不拘一格。他的诗性语言、他头脑中丰富的历史资料,都被他用自由的想象和深邃的理性和谐地结合成升华的意象和深化的话语,回味无穷,每一篇文章背后,都融入他最深的感情,情到浓时,文思泉涌,读者受益。
最近重读余秋雨老师的《西湖梦》,里面提到苏堤:“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恰巧我也刚刚游了苏堤,享受冬日清晨苏堤宁静,沉醉于一景一物带来的平和,余秋雨老师的文字准确地说出了我思我想,比我自己文字描述得更精准,他的感受又一次激起我的深深共鸣。
这就是散文,表面上可以随意选材、组材,随性描述,犹如清泉出山,任意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能不止。但本质上都紧紧围绕作者的感情和思绪,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只有没有乱走的散文才能“形散神聚”,成为与读者强烈共鸣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