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关于本书
这本《赢者的诅咒》,是塞勒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14篇论文的合集,探讨的都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本书研究的正是人类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运用了很多行为经济学的知识,解释了很多传统经济学没法解释的现象。这能帮我们在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上做进一步延伸,更科学地认知现实世界。
核心内容
本书告诉我们,传统经济学在现实层面遭遇很多适用上的尴尬,主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假设出现了偏差。
一、有限理性悖论: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太过绝对,人并不总是理性权衡
1. 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就是理性人的假设,也就是在市场上,人选择做这种行为,不做那种行为,做这种选择,不做那种选择,其实是一个权衡利弊、理性计算的结果,我们最终会选出一个最优解。但行为经济学却发现,并不总是这样。
2. 我们都觉得,拍下油田开采权的公司肯定赚得盆满钵满,但真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开采油田的公司都赔本。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这个油田的真正价值,所以只能靠主观猜测,而这就会带来判断失误。
3. 大部分时候,大公司之间的并购也是不挣钱的,往往高估了标的公司的价值。大公司是市场上的赢家,赢家就往往会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而且求胜心切,这样的心态,很容易犯错。
4.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人,而价格是市场的反应,但我们总是高估手里东西的价值,又总是低估别人手里的价值,这种状况就叫做现状偏见。人们宁愿维持现状,既不愿意买进,也不愿意卖出,这也是一种奇怪的非理性。
二、不完全自利悖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是自利的假设也不正确
1. 传统经济学家觉得,一切市场行为的驱动力是人对利益的追逐,每一个人从经济层面来说都是自私自利的。有些人看上去在追求公平,其实也是为了让渡出一部分利益后,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2. 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表明,人在即便是涉及到金钱这种直接的利益的时候,也不完全只想着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人天然的会去追求公平,遇到特别不公平的东西,还会激起他的一些负面情绪,他宁可牺牲掉自己一部分利益也要维持公平。所以,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出于自利,明显是错误的。
3. 人在快乐的情绪下,容易接受不公平的分配策略,在愤怒的情绪下,宁可牺牲自我收益也要拒绝不公平。这就反映了,我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不完全是自私自利决定的,情绪有时候都比人的逐利性强大得多,它会主导我们的经济决策。
三、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地看待了人的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多变性
1. 不存在什么标准的经济人,人是一种非常多变的动物,并不是铁板一块。即便条件完全一样,不同的人也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传统经济学把人的反应想得太过于标准化了。
2.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在比较不同选项的时候,有点像我们翻书或者是查字典,能够清晰地查到我们每一个偏好的优先级,哪个排前哪个排后,这是很清楚的。我们查到各种偏好的排列顺序后,就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选择,优先满足我们比较靠前的偏好。
3. 真实的情况是这两种假设都不成立,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经常面对偶发事件,人的偏好顺序没法提前建立,大多是临时建立的,做选择和判断的时候,背景和程序也会影响偏好。
4. 传统经济学认为,你偏好足球这种活动,不偏好歌剧,就证明足球带给你的价值比歌剧更大。行为经济学认为,偏好是不断变化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经济选择也有多样性,没那么铁板一块,你我都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经济人。
金句
1. 明明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了,最终却落入了一个败局,这个悖论就叫做“赢者的诅咒”。
2. 大公司是市场上的赢家,赢家就往往会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而且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抱着这样的心态,不犯错误那才叫反常。
3. 人天然的会去追求公平,遇到特别不公平的东西,还会激起他的一些负面情绪,他宁可牺牲掉自己一部分利益也要维持公平。
4. 不存在什么标准的经济人,人是一种非常多变的动物,并不是铁板一块,即便条件完全一样,不同的人也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传统经济学把人的反应想得太过于标准化了。
撰稿:大卫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