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崩溃,都是不动声色的。
你不知道旁边工位的同事表面上嘻嘻哈哈,其实会深夜失眠痛哭;他也不理解,为什么就因为一个文件夹整理不好,你就突然崩溃到什么也干不成了。
数据统计,在英国,16~35岁的青年人中,有1/10的人因焦虑无法走出家门。
而在我们身边,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山东、浙江、青海和宁夏四省(区)的流行病学汇总资料推算,我国焦虑障碍患者人数多达5700万,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8岁以下人群。
难以抑制的焦虑,突如其来的崩溃,深夜时刻的失眠,持续性的心情低落,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成瘾行为,把现代人的体面撕得粉碎,在某个瞬间,我们都是那个杭州逆行被拦后的小伙子。
怎么办?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这本书,或许能给出答案。
焦虑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长久以来对焦虑有哪些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找回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本书中都有很详细的建议和引导。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安娜·威廉姆森,曾经深陷焦虑症,后来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于如何应对焦虑,找回生活的平衡,她绝对拥有发言权,她所分享的自身经历,对于仍然被焦虑折磨的人,无形中带来安慰、支持和帮助,那些经由“过来人”亲身体验过的建议和技巧,倾听和理解,是“专家”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这本书不只是经验的分享,也有专业的指导。另一位作者瑞塔·纽厄尔,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曾服务于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并在2014年开办了自己的诊所,为儿童、成人及家庭提供心理服务。以认知心理疗法为基础,在《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这本书里,瑞塔博士为“焦虑症”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从正常的焦虑反应,到影响日常活动的严重焦虑,瑞塔博士的建议,为我们从焦虑中解脱提供了方向。
不过,如果焦虑已经眼中影响了日常生活,还是建议大家考虑专业的一声或者心理专家。
一、“我好焦虑啊!”焦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焦虑?
焦虑是对威胁和心理应激的正常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本能。当一个人面临危险的处境时,焦虑可引发一系列机体的反应,增强力量以应对威胁。
但是当焦虑越过了正常界限,痛苦由此而生。
精神压力与焦虑往往是共生的,了解自己的压力,是缓解焦虑的源头。
你的压力来源于哪里?工作?领导?生活?社交?……
书中对于处理压力,有清晰的方法建议:
第一步:清空大脑——把所有感到有压力的事情全部写下来,把它们从脑子里剪切掉,粘贴到纸上。
第二步:给每项压力打分,根据重要性或者受影响程度,从1~10打分。
第三步:把关注点放在打分最高的请三项,其他的暂时搁置。
第四步:面对这三项,想想自己的感受如何,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压力有所减轻,是否需要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第五步:一步一步来,找到行动计划,让压力和焦虑下降到一个更理想的水平。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中专门“社交焦虑”有专门的阐述。
对我来说,这是最有用的一部分内容。
著名的职业性格心理测试MBTI,把人群大致分为两个:外倾型与内倾型。
从特征上就可以看出,内倾型的人,更容易被社交焦虑所困扰。
社交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焦虑,当一个人处于有可能被他人评估的社交场合时,产生的恐惧等不适情绪。社交焦虑的典型特征是在“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上过分紧张(尤其害怕遭遇尴尬、羞辱、批评或拒绝),受困于社交焦虑的人们会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不够好,甚至假设别人会拒绝、批评自己。
公共场合说话紧张出汗脸红,聚会上只想赶紧回家自己待着,一旦被关注,恨不得变透明……社交焦虑带来的困扰,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深有体会。盗汗、频繁上厕所,胃胀,面色潮红,肌肉紧绷……意识到自己有社交焦虑这件事,让我更焦虑了。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中总结了最容易出发社交焦虑的场合:
l家庭聚会
工作派对和活动
婚礼
朋友聚会
单独去酒吧或俱乐部
在餐馆单独就餐
做陈述或演讲
个别的活动庆祝,如庆祝生日、庆祝考试通过等。
如何缓解社交焦虑?
在决定是否参加活动之前,先明确这几个问题:
如果我参加这个活动,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不参加这个活动,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我参加这个活动,不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没参加这个互动,不会发生什么?
反复衡量之后,依然决定要参加的社交活动,那就勇敢地去吧!
决定之后,就是在社交场合如何表现的问题了。
亲测能够缓解社交焦虑的练习:扮演社交高手。
简单地说,就是找一个你钦佩的人,想象他在社交场合如何做。“假装他,感觉他,成为他”。这个人,可以是明星,可以是你钦佩的长辈、同学、同事,总之,思考、借鉴、视觉化他的言行举止,并加以练习。
为了缓解社交场合“没话说”的尴尬,可以提请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做好准备,提前准备几段可以说的话,可以问的问题、关于自己的一些趣事,打造一个自己的“谈话素材库”。
即使上面这些都没有起作用,垫底的还有“逃离计划”——如果你想离开也能够离开,就不必愧疚。所以,留意门和出口的位置,提前计划好自己的位置,以便想离开的时候能够迅速接近出口。当你知道自己有“逃离计划”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用不着逃离计划——知道自己有退路,就足以让人没那么焦虑了。
二、被失眠困扰的你,究竟可以做些什么
我本身睡眠质量不错,但也会在某些焦虑爆发的时候,陷入情绪之中,迟迟无法入睡。
作者在这里的建议,温馨而实用:
如果你已经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小时还是睡不着,那就起来吧。
但是起来之后,不要让接下来做的事情给大脑奖励。
选那些最无聊、你最不感兴趣的事情,最好是一点刺激作用都没有的事情去做。
比如,把睡觉前的流程再来一遍,刷刷牙,上个厕所,换上另外一套睡衣,把床铺得更舒服一些。灯开得暗一些,不要唤醒大脑;动作迟缓下来,保持慢的节奏。
熨熨衣服,整理书架,擦一遍地……总之,用最“无聊”的事情惩罚大脑。不要刷手机看电影看综艺。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大脑明白:即使因为失眠醒来,也不会有好玩的事情等着。
不要让卧室有睡觉意外的用途——如果能做到的话,不过确实有点难啊……
改掉在床上思考的习惯。不带着担心和焦虑上床,在床边放一个便签本和笔,把困扰你的事情,或者第二天要做额事情写下来,入睡前清空大脑里的垃圾。
学会放松,比如“身体扫描”,让意识像水一样,慢慢流过身体的每个部位。
三、适当运动、健康饮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大脑制造焦虑,但同时也知道让人快乐的物质——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等等。
通过有规律地运动,稍微提高心率,就可以明显缓解自己的焦虑。
或许你也跟我一样,无数次下定决心要减肥、要运动,然后又很快放弃。但是没关系,“主动选择改变”本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摆脱困扰了。而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中提到,人的行为改变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
前关注阶段:不准备改变
关注阶段:开始思考是否要做出改变
准备阶段:做出了改变,开始进行小小的尝试
行动阶段:大胆行动,制定目标,努力达成
维持阶段:将改变的行为继续下去。
了解自己处于哪个阶段,更有助于帮助我们去行动。
至于饮食,已经有很多相关的资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去执行。
作者瑞塔博士给出了更加细致的建议:为你所吃的食物加上情绪评价——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做正确的加法——与其限制自己不吃什么,不如想想要吃什么,把健康食品加入到饮食中。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的最后一个练习,也是我最喜欢的:创造未来的你。
焦虑,不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吗?
如果的你是美好的,未来你的生活正是你所期盼的,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走向这样的美好。
把焦虑就能够转化成动力,成为创造未来的燃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