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滂沱,将整个教室紧紧包围。窗外是密织的雨帘,头顶是密集的撞击声以及从板子缝隙里漏下的雨柱。一身长袍的先生一如既往认真授课,学生们为雨声掩住了先生的声音而着急。在先生提高了音调仍无法超越雨声的时候,他转身在黑板上的一大堆公式中间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
学生们放下笔,收起满脸的焦躁,安静地听起雨来。沈光耀推开窗,不远处的操场上,体育课也没有停,教员带着学生们继续冒雨跑操,队列依然整齐,声音依然响亮。
这是我看电影《无问西东》被打动的第一个细节,沈光耀的故事也是四个故事中我最为喜欢的一个,因为在其中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一群真正的为师者。校舍生于天地间,长于山野处,学问是自由的,心灵是奔放的,到处洋溢着求知的饥渴和思想的花火。当日机轰炸的时候,先生们带着学生躲进隐蔽的山沟各处,重新开辟空间,继续上课。任你炮弹横飞,我自从容开讲,这个沟里是恐龙的前世今生,那个沟里是永恒的哲学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要到哪儿去。
轰炸来临,学生们不走完,校长坚决不走;校长走还要带着鸽子笼,说:能救多少就救多少。
正是这样的一群为师者,给了沈光耀最好的“教育”——知识的给予,思想的启迪,灵魂的触摸。
这些天又陆续读了好几篇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让我不禁唏嘘于一个炮火连天的时代却诞生了一所真正的大学和一批最优秀的大师,不禁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一位觉知的母亲。沈光耀的母亲在宿舍格子里对儿子的一番谆谆教诲,再度令我泪目。尽管她是在劝阻儿子当兵,但从字里行间我却看到了一位觉知的、有见地的母亲——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
不要儿子追求功名利禄、传宗接代,只要儿子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在那样的时代,有如此觉知和见识的母亲已足够了得。我愿意把她的“劝阻”看作是母亲最本心的爱,毕竟没有哪个母亲忍心用把儿子送上战场的方式去鼓励他做自己。
儿子最终还是为国而捐躯,尽管心底悲痛欲绝,这位母亲还是奉上冰糖莲子水让前来送儿子遗物、随即也将奔赴战场的大林小林喝下。一个细微的举动,传达出母亲对儿子选择的理解与支持,彰显出良好的家风与教养。
可以想见,正是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家庭,给了沈光耀最好的“教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良正直,追求自己的人生。
一位善于引导与激励的教官。可以说,家庭的教养和大学的教育为沈光耀的成长以及选择报效国家,培植了极为肥沃的土壤,而真正激发起他内心的使命感,令他那颗蠢蠢欲动报国心的种子破土而出的,正是那位魁梧威严的美军教官。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发出极具震撼力的“怒吼”: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正是这句对灵魂的拷问,使沈光耀于电光火石之间真正觉醒,看到了自己的使命所在,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静坐听己,他想好了自己的人生要怎么活,“奔赴一场劫难,却像去赴一场盛宴。”
正是这句对心灵的引导,让他在忠孝间选择了大义,毅然穿上军装为国而战,让他不忘照顾那些饥饿的孤儿,把自己的食物空投给他们,让他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中仍冷静地选择驾机撞向日舰。
我从《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故事里看到了教育最应该有的模样,最能体现教育的三种力量:学校里的师者、家庭中的父母、战场上的教官,不仅教沈光耀知识、礼仪和规则,更注重对心灵的引导,教他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对应如今的时代,也是三种教育的主体——学校里的老师,家庭中的父母,职场上的领导或前辈。
可是,却不乏这样的现象:学校们越来越注重培养一个成绩完美的学生,却越来越顾不上“育人”;父母们越来越注重培养一个各方面完美的孩子,却忽略了最好的“教养”其实是良好的家风,是对善良正义的呵护;领导们只关心下属的业绩和效益,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品质培养和心灵成长。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仍不乏一句震撼人心的拷问。
《无问西东》过后,我们的社会,学校,父母,领导前辈,是否能多为这个拷问做点什么呢?毕竟只有土壤肥沃了,深厚了,那些美好品质的种子才能破土而出,向阳而生,枝繁叶茂,花开灿烂,芬芳迷人。
我希望不仅仅能在电影和理想中看到教育应有的模样,也希望能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在我们这个世界看到。我知道有很多人一直在致力于这个理想,我也会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卓娅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