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了逻辑思维的《第314期 | 大高潮》,里面提到:
财富取决于单次的幅度,不取决于频率。
对于这一点,我深感认同,也找到了音频中所提到的原文《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看了一下,确实精彩,这里也推荐给你。
最近我在对动态因子策略进行归因分析的时候,发现其中大部分的收益,都是由少数的年份创造的:
而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收益也是来源于少数的几个月:
正如《第314期 | 大高潮》所说:“致富不取决于你判断对了多少次,而是取决于你在对的时候敢不敢下注,在错的时候能不能止损。”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确定自己是对的呢?
这一点恐怕连巴菲特的不一定能做到,何况是我们。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巴菲特抄底。可惜早了点,不久之后公司市值就缩水了115亿美元,当然到了2009年,公司净值增加了218美元。这一次,他做对了。
但在2011年,巴菲特买入IBM的股票,平均成本将近170美元,后来跌幅达到-15.88%,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数却大涨了60%。这一次,他做错了。就连巴菲特自己,也承认做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策。
巴菲特说机会来临的时候,要用水桶去接。但我们敢么?
敢于不敢,取决于我们对机会有多么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最近银行的涨势一直是不错的,我也持有了较大的银行股仓位,大约站到总投资金额的四分之一。
老实说,我对于银行业其实并不是非常了解,最近买了一些书正在学习的过程中。
那为什么我敢在自己还没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下这么大的注呢?
一些基本的了解和分析是其中的一面,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这三个银行轮动的策略,其历史回测的有效性。
当然,也许我错了,但我自己还没有发现。
昨天我还写了一篇文章,简要描述了一下累死累活这半个多月,还不如一开始就买入并持有这三个股票。
它们的平均涨幅,就超过了轮动所能获得的收益。
我并不否认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带有着近因效应的影响。
但这些不是重点,正确有正确的坚持,错误也有错误的偏执,重点在于我们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并用行为去支撑。
缺乏了量化策略作为信心的支撑,如果让我直接买入这几个股票,我很有可能不会持有现在这么大的仓位。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虽然持仓涨幅比轮动的收益更大,但是实际上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却不会有现在的多。
正是基于量化的了解,我才敢于下重注。
把握关键机会,是以信心为前提的。
把握关键机会的方法或许并不明了,但对于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心,量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很多人在牛市的时候下重注,加杠杆,以博取暴富的机会,但由于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离场,常常碰到的结果是爆仓、巨亏、破产。
很多人引以为鉴,然后在牛市的时候就愈加谨慎,就不敢持有重仓,就持有大量的现金。
而类似于动态因子这样的量化策略,让我敢于一直在市场之中。
在牛市的时候抓住机会,在熊市的时候降低损失。
当然,在熊市的时候也不一定是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