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学越来越发展,宗教迷信的人少了,但是学佛修禅的人却越来多,为什么?
就为了让心获得宁静,将躁动的心安下来。
焦虑、心静不下来,变成了人的常态。
主要原因还是欲望太多,其实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但想要的东西很多。使得心气上浮,沉不下心。
人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是本能,温饱,是人存活的基础。
无论是过去原始时期还是现在,人们都需要屯粮,有比较富裕的物质才更有能力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食物多自然就比较容易挨过冬,但是这些需求不是无限的。
现在为什么人越来越焦虑呢?
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被刺激出来,各种信息宣传,各种文化洗脑。
商人掌握了心理学,各种知识之后,利用人性的弱点来煽动蛊惑人们,从而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而我们却身在其中察觉不出,甚至是这些事情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自知。我们本来正常的欲望和天性被扭曲,活得越来越不自然。
所以我们需要去觉察自己的内心真我,将心安放,让内心充盈有能量,不轻易被外界事物所扰所诱。就像王阳明说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是心向内求的人。
心向内求,不总是期望别人、或是外界给我什么,也不会去和人攀比,不羡慕嫉妒别人,顺自己的天性欲望行事。
这样就不会生怨,心中没有怨念,不会轻易被外事外物触到我们的心,就不容易被蛊惑,被伤害,这叫心中无贼。
我们心内想的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只存在于我们的思维里,与心外的真实世界的那个不是同一个。
我们人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的所知所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基于人各自不同的认知所觉知到的事物,都不能代表其事物的本身;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乔布斯,但却都不是乔布斯本人;同一片风景,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
作为人们思维的对象,是虚幻的,可千变万化,也可实可虚。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了解和认知,都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心对它的看法。
你想它就存在,你不去想,它就不存在。起心动念,都是我们自己思欲的投射,外物,不会引起我们的情绪。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说的那样: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所以我们还要学会自我疗愈,自我宽慰。
当然,大道理总是简单有易懂,人人都在讲,从古讲到今。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却没多少。会讲,却不代表做到,比如说我自己,心浮气躁,写完文章,念念不忘有多少人看了,多少人点赞,有没有人评论.....修行之路慢慢其修远兮,但我将上下而求索。
不求悟道,不求成佛,但求能活得自然,不扭曲,做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