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我不曾合眼。
17个白天,17个黑夜。
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
这部短篇小说是村上春树的觉醒之作,有着卡夫卡的荒诞和爱伦·坡的惊悚,读后给人强烈的震撼感。
这部小说还被称为村上春树最美的书,由德国著名画家精心绘制插图。极具个性的插画配上村上春树离奇荒诞的小说风格,可谓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这部觉醒之作。
写作《眠》前,村上春树四十岁,在经历《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的大获全胜后,他开始遭遇写作与人生低潮,心逐渐变硬变冷。
于是,他到希腊与土耳其旅行一个月,来年春天,心中的冻结渐渐变得柔软,几乎一气呵成写下这个故事。
1
主人公的失眠你不知从何而来,但失眠的状态又让你觉得似乎能感同身受,它的每个细节都描写得非常生动。
白天的自己,每天都像一个机械一样重复着相同的动作,麻木得近乎失去了对万事万物的感知。夜晚的自己,大脑又异常的清醒和理智,深深地被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所折磨而无法入眠。
可能,每个人在白天和黑夜都是完全不同的自己。之所以失眠,是因为你无法很好地去转换这两种状态,进而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之中。
2
第二章里描写了主人公失眠的第一夜,她做了一个奇怪又惊悚的噩梦,梦见一个黑衣老人朝她的脚上浇水。她被吓醒,睁开眼,老人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她浑身冒着冷汗。
从噩梦中惊醒后,她越是无法入眠,索性拿起一本《安娜卡列尼娜》来阅读,她开始回忆起很久以前那个嗜书如命的自己。
村上春树在描写主人公做梦时的心理状态和梦境的变化时,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跌宕起伏,让你不自觉跟随着他的脚步陷入其中,读起来不禁毛骨悚然。
噩梦的谜底还未揭开,黑衣老人也不知何人,故事在这里开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吸引着你继续随之探险。
3
主人公遭遇梦魇的事情,她并没有告诉丈夫以及身边的人,他们也并未有所察觉,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照常进行着。
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安娜卡列尼娜》,但回忆起来时发现大脑一片空白。理应存在的感情和震颤与亢奋的记忆,曾几何时悄然脱落,踪影全无。
此时,她丢失的不仅仅是对小说的感动,还有对身边一切事物的感知。丈夫每天与她朝夕相处,两人却似乎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
4
主人公每夜都无法入眠,然而身旁的丈夫却总能快速入睡。这让她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夜不能寐,而有些人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安然入睡。
每天的生活对她来说就像是义务而并非真心热爱,她似乎已经学会了切断大脑与肉体的联系,身体在自动运转,大脑却浮游在别的空间。
虽然每天失眠,但她不愿去医院,为了避免一切烦琐复杂的身体检查,她去图书馆查阅有关睡眠的书。其中有本书写道:人无论在思考还是在肉体上的行动上,都绝逃不出一定的个人取向。
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一旦制造出来,倘若万不得已的事态就不可能改变。
也就是说,人就生活在这种取向的牢笼中。
睡眠是宿命般被编入人这一系统的程序中的行为,谁都不可避免。假如失去睡眠,人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对于她来说,每天无动于衷地机械般长期操持的各类家务劳作就是她的取向。现实就像翻动的书页般的不断向前流去,雷同的身体运动方式就是普通的取向。
她不禁陷入深思,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取向性的消费,为了调整这偏颇而睡觉。每日周而复始,早晨来临便睁眼醒来,夜晚降临便上床睡觉。生活每天周而复始地运作,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是无休止的重复。
对于这种取向性的消费,她的内心十分抗拒,她不愿意自己就这样被消费殆尽。于是,在她的潜意识里作出的斗争就是拒绝入眠,也许,这就是她失眠的真正原因。
5
她不再害怕失眠,也不再因失眠而惶恐不安。相反,她把失眠当成一种弥补缺憾的馈赠,失眠的时间变成了她宝贵的自由时间,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她自己。她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那时间,不再受任何人干扰,不再有人提出任何要求。
她继续让自己沉浸在托尔斯泰所描绘的小说世界里,她越读越有新发现,这部鸿篇巨制充满形形色色的谜团和暗示。就像暗藏机关的箱子,大世界里有小世界,小世界里还有更小的世界。那些世界错综复杂地形成一个宇宙,始终在那里等待着读者去发现。
那些故事情节如同唱针划过唱片的声槽,她的手指能清清楚楚划过故事的细节,并深深为之感动。
她想,这种专注力才是她应有的姿态,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看完书她回到卧室,不自觉仔细端详起丈夫熟睡的脸庞,突然,觉得如此的陌生和奇怪,好像自己正在看一个陌生人的脸。不仅仅是一种陌生感,还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她的心里蔓延开来。
她走出卧室,走进了孩子的房间。孩子面容光洁,全无猥琐之处,他身上有尚未受到玷污和伤害的宝贵东西。
然而,某种东西似乎触动了她的神经,她很爱孩子,但此时此刻却有种感觉让她心烦意乱。
她明白了,儿子与父亲,婆婆的睡颜一个模样。血统中的顽固、自我满足——她厌恶丈夫家族中那种类似傲慢的东西。
她试着闭上双眼,唤起睡眠的感觉,然而那里只有清醒的黑暗。清醒的黑暗——这让她想起死。突然,一种剧烈的恐怖感向她侵袭,顿觉毛骨悚然,身体发僵。
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她像一个游离在宇宙边缘的孤独灵魂。即使,身体还在人间,灵魂却早已四处流浪。
6
半夜睡不着,她独自漫无目的地开着车,听着古典音乐,行驶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
她把车停在了停车场,看到夜色中的一对情侣,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然而,记忆里好像一片空白,她感到失眠之前的记忆逐渐离自己远去,好像以前沉沉入睡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时的记忆也不是自己真正的记忆。
她待在车里一动不动,双手紧紧握在方向盘上,紧闭着双眼,眺望无眠的黑暗。感觉到人的动静,她才醒过神来,睁开双眼环顾四周。有两个黑影一闪而过。突然,车子开始剧烈摇晃,她的手指哆哆嗦嗦抖个不停,想要立马点火开车,可是双手不听使唤,钥匙掉到了地上,她的脑袋重重地撞到方向盘上。
她心灰意冷,靠在座椅上双手掩面,泪如泉涌。她像一只困在铁笼里的受伤的小鹿,眼神里充满无助的泪水,拼命呼喊,却无人应答。
“两个男人不停手地摇晃着我的车,要把我的车掀翻。”这两个男人是谁不重要,就像噩梦中的黑衣老人是谁也不重要一样,重要的是,它预示着“我”的自我疏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端。
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失眠,我倾向于将它理解为现代都市的洪水猛兽与每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无法避免的“主体性的失落”(林少华语)。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好像没头没尾,毫无头绪,不知所云。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作者借此宣泄的心理路程。
在写这部小说时,正是村上春树的低谷期,《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的大获全胜让他开始进入了灵感枯竭期,他也感觉到自己心开始变得僵硬而冷漠。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一个作家开始失去了感知生活的兴趣,那也就预示着灵感的枯竭。
《眠》中的主人公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内心阴暗角落里的尘埃,那是被遗忘很久的梦想和勇气,那是因追名逐利而日渐麻木的心灵,那是不甘于平凡,又自甘堕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