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阅读8/14#
今天和大家分享自我生成这一学习方法。
一、自我生成的定义
自我生成是在回忆过程中增强记忆的学习技巧,越是反复回忆相关信息,记忆越能得到强化,记忆效果也就越好。
二、自我生成的核心原理
自我生成是利用回忆提供的线索,找到记忆的信息,这种方法通过不断重复在回忆(线索)和记忆之间的路径来回走动,强化记忆,效果突出。
自我生成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未来使用记忆的方式来练习,也就是“将来怎么用,现在怎么练”将来你需要记忆什么,现在就练习回忆什么。
自我生成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确认自我生成的结果是学习者主动生成的,而非被动接收的;二是自我生成需要循序渐进,而非集中突出(后面会讲到练习自我生成时的时间间隔)。
三、自我生成的三个要点
(一)难度适宜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练习方法:扩展式练习,即记忆的内容和信息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我以前上学那会儿,就经常这样去记书中需要背诵的内容,但那时当然不知道这是所谓的“自我生成”或“扩展练习”,但效果真的很好。
当练习一步步进行下去,记忆内容由少到多,前面的内容一步步得到强化,印象非常深刻!
比如第一次你只记忆第一章的内容,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加入了第二章的内容,以此类推,到第五次的时候,前面四个章节的内容都重复了数次,记忆效果自然增强了,并且这个过程形成了一条记忆链或线索,对系统化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一开始就拿着整本书一头下去使劲背诵,一定觉得头大!
(二)自我生成强化的是记忆“生成”的部分,而非触发该记忆的“线索”部分
“线索”帮助我们回忆起需要的信息,帮助我们找到调取记忆的路径,在练习过程中,记忆“生成”的部分得到强化,也就是“线索”指引的结果更容易被人们记住。
比如请填写以下词语的近义词:
快速:迅速
冷漠:冷淡
我们更容易记住目标“迅速”和“冷淡”两个词,而非线索“快速”和“冷漠”。
在实际练习中,我们要多尝试将目标与线索互换,从正反两个方向练习,争取做到看A忆B,或看B忆A。我认为这一点也是非常有共鸣的,在读书时经常用这个方法记忆,非常有用啊!相比单向练习和记忆方式,这种方法进一步强化记忆效果,也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理解力和在不同场景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考虑练习的时间间隔
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这似乎是一条适用于很多方面的真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相对平衡的节奏,既不过快,也不过慢,既不过多,也不过少,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练习无疑对记忆的刺激更有效。
自我生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记忆任务,尤其适用于自由回忆,即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进行的记忆。
我们大部分人都侧重于练习将信息植入进大脑记忆库的过程,却忽略了如何将记忆调取以供使用。自我生成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锻炼记忆调取的能力,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回忆场景和约束,让学习者能够以以往的记忆为线索,主动地生成回忆目标。
四、自我生成与详细阐释
详细阐释是在目标记忆与已知信息之间建立关联路径,以此提高目标记忆被触发(找到)的概率。
自我生成则是通过反复去走这条关联路径,重复练习利用已知信息寻找到目标记忆的方法。
五、自我生成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调取错误的目标记忆
在自我生成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因为目标记忆不够明确,导致错误的或非关键信息被强化,所以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要明确目标记忆,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目标记忆进行记忆。
(二)自我生成弱化
同时,自我生成可能会因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哥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在练习时频道翻看已知信息,从而弱化自我生成的那一部分,记忆效果就会有所减弱。
最近我在反思这几天的阅读学习,发现自己为了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日更阅读打卡,有时会复制粘贴书中内容,这种方式相对而言可以让我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分享,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效果甚微。
因为我没有自动生成,而是被动阅读,虽然阅读过程我有主动思考,但在分享时我弱化了主动生成的部分,更好地方式是利用“自我生成”的学习技巧,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这样的话,我对书中内容的记忆哥理解都会得到增强,并且,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转化成自己的话去表达出来。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加上信息大爆炸,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时间特别紧张,会有些忧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会加快速度。到其实这是揠苗助长,那些所谓的学习的东西很难落地、生根、发芽。
不要盲目追求速度,更加关注效果一些吧,作为学习者,真正得学习应该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所以,多发挥自我生成的作用吧!利用回忆的强大力量,把知识一点一点根植于脑海中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掌握一个领域(不论大小)的精髓。
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我要怎么做呢?
1.每天整理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2.每天分享前一天的知识点
3.每周翻看本周的7个知识点
4.每天与人分享当天的1个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