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杨绛,源于《我们仨》,清淡的笔触,记述着情深意重的一家三口。仿佛那人生的纠结坎坷、沉重屈辱,一到她心里就能化黑暗腐朽为新生的莲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回看自己学生时期的文字,嫣然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模样。
“读书不多,想的太多”,杨绛直接却不乏哲理地回答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纠结”,一语中的。
再读杨绛,偶遇于慕容素衣《生命的烤火者》。素知钱钟书,知道他的《围城》,知道那一句经久传颂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知道他书生般的儒雅多才。即便读完《我们仨》却也不知杨绛除了“最贤的妻”,还是“最才的女”,甚至也曾是民国期间绽放的一束不容小觑的光芒。
《生命的烤火者》为杨绛做传,记载这位期颐的老人淡泊却不乏烂漫、包容却不乏坚毅的一生。玫瑰、牡丹易盛易火,同样也极易衰折。扒开时光的绚烂,越过徐志摩、张爱玲、萧红......毅然发现山中幽谷,静卧一株兰花,不蔓不枝,清香四溢——这就是杨绛。
可能缘于慕容素衣略带言情的笔调,书中的杨绛较于《我们仨》多了一些活泼生动,也多了一些嬉笑怒骂,爱恨嗔痴。我觉得是好的,太过清淡的笔触,对读者要求也高,须是有些经历,才能细细品味它素味的深沉。而慕容素衣善写故事,笔调清雅抒情,既符合了杨绛一贯的素淡,又生出了活灵活现。于是,在她的笔下,你可以看到父亲偏宠的爱囡,可以看到面对众多追求者不玩心计的气质女,可以看到人生迷茫无助却果敢的女汉子,可以看到努力积累的女学霸,可以看到为我所爱倾尽一切的痴情人,可以看到满腹经纶才华却不为盛名所累的才女,可以看到......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含括杨绛的一生,我想《生命的烤火者》定在其中。
作者也为了写好这一位期颐百岁却不张扬的老人,下足了功夫:不论是杨绛本人的著作,或是钱钟书笔下的杨绛,甚至是与他们夫妻俩有关的往事采访,佚名记事都一一翻阅,力求能带给我们更全面的杨绛先生。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英]兰德(杨绛译)
时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2016年5月25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杨绛洗净了百年污秽安然的回到了她心心惦念的家,寻着了心心想着的我们仨。期颐之年,静享生命之火,寿寝正终。
杨先生走了,她生命的火种却继续传承着。《唐吉坷德》《洗澡》《裴多》等译作,仍在持续的发着光;“好读书”的奖学金仍在不断的鼓励青年“多读书,读好书”;《走在人生的边上——自问自答》也仍指引着一代代青年勇于前进。
杨家有女,不关风月,不关他人,独立其外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