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班都有这样一个女生:相貌平平,成绩中等,性格内向,穿着朴素,没什么引人注目的优点,也没什么引人注目的缺点。
突然有一天,校园欺凌者毫无由来地选中了她。
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彼此救赎,人心本善
《少年的你》影片开头,陈念的同班同学胡小蝶,因不堪忍受校园欺凌,在学校跳楼。陈念为了保护她的尊严,当着全校同学的面,脱下自己的校服外套,盖在胡小蝶的遗体上。善良的陈念不知道,就因为这件事,那些校园欺凌者转而将她视为目标。
她放学回家路上,看到几个混混在痛打一个不认识的人,她悄悄掏出手机报警,却被那几个混混抓住,抢了钱还摔坏了手机,也由此认识了当时被打的小北。
说道男主角小北,跟陈念同病相怜,13岁被母亲遗弃后辍学,一直混迹于街头,尝尽了人间冷暖,习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脆弱。陈念是第一个真正关心他、在意他的人,相似的经历和糟糕的境遇,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对方的痛苦,有了共同对抗世界的勇气。
这就使他们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保护者与被保护者,更像是两个人在互相保护、一起取暖。他们出现在彼此的生活中,仿佛一道光照进对方心中的深渊。——不仅是年少冲动的爱情,也是本心善良、彼此救赎的绝佳契机。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互相转换,善于恶一瞬间的转变
由于善良而被“校园欺凌”的题材出现在青春片中,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少年的你》,导演对于“校园欺凌”这个社会议题有着深刻理解。
一直欺负陈念的魏莱,长相漂亮,性格活泼,学习优异,家境优渥,很难想象这个已经拿着一手好牌的人,会如此冷酷。事实上,她父亲已经一年多没有跟她说话了,她身为欺凌者,同时也是父亲长期冷暴力的受害者,或许这也是造成她如此行径的重要诱因。
另一个欺负陈念的女生小渺,她的角色转变更加复杂。由于胡小蝶跳楼,她身为欺凌者遭到退学,她父亲当着老师同学的面,在走廊里毒打她。跟魏莱类似,这种暴力失控的处理方式,成了某种代际遗传的表现,出现在小渺身上。
当陈念暂时获得小北保护时,小渺就成了魏莱的新欺凌目标,此时的小渺卑微的可怜,甚至不得不向曾经她欺负过的陈念求助。陈念出于善良和正直,也因为小渺曾经帮过她一次,她愿意护送小渺回家。这时,最初的欺凌者成了被欺凌者,被欺凌者却成了保护者。
然而,当陈念再次遭到欺凌时,小渺为了以后不被欺负,不得不再次成为魏莱的帮凶。至此,保护者成了被欺凌者,被保护者反而成了欺凌者。
这样的几次转变,实在意味深长,以饱满丰富的人物塑造,呈现欺凌关系中复杂的动机和微妙的心理状态。更呈现了人性善与恶,都有可能在一瞬间转变。
不是每个陈念都能遇到小北,你的善良也需要怒目金刚
以前看过一本斯蒂芬·金的创作手记,他提到他的处女作《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两个女同学。学生时代她们穿得老土,皮肤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头换面、精心打扮自己,换来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欺凌,他们恨她“越界”,等她恢复土气的原貌,受到的欺辱也恢复原状。成年以后,她们都死得很早,一个独居癫痫发作,一个生完孩子后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
小说毕竟是小说,她们没有魔女嘉莉的特异功能,没有办法向那些欺负她的人疯狂复仇。正如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中遭到欺凌的“陈念”,也不是每一个都能遇到她的“小北”。
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特地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很多演讲资料,觉得李教授这方面特别有亲和力,而且有理有据。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善良和被欺负的问题,李教授讲的非常好:
孩子被打了,该不该打回去?
李教授在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的时候,有观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您的小孩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你会不会跟他们说‘打回去’呢?
李教授的回答还是让大家都惊讶了一下,她很坚定的支持:
“打回去。”
李教授举了自己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上幼儿园,有个男孩子因为喜欢李教授的孙女,就把她抱起来,然后扔了到了地上。小孙女头磕到了凳子上,已经磕得肿起来了。
李教授就告诉自己的孙女,下次那个男孩再抱你,你挣扎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说:“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打回去”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少年在成长,我们不能时刻在身边保护,但合理、有效的方法却是有力的保障。
正如《少年的你》监制许月珍表示:
“青春决定了一个人的底色和一个人的未来,每个人的青春加起来就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这部电影同样也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在反思能够对正青春的少年做点什么。”
是的,少年无辜且无助,而一个成年人对被欺凌者的帮助和保护,很多时候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有效。
我愿意做这样的成年人,但愿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