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朋友圈一直被“90后博导”刷屏,其中,转发的90后同龄人,一般都是羡慕别人和感叹自己;转发的60,70,80后,一般都是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确实,身边的老师一般都走着普通的“职业教师发展道路”:22岁大学毕业,25岁硕士毕业,30岁博士毕业,博后1-2轮,一般33-35岁学成回国。大家都走在这样的普通发展道路上,身边都是步调一致的人,偶尔有个做一轮博后,32岁就能回国找工作的还沾沾自喜,并一跃成为小圈里的牛人呢。我们正在为自己一路没有停滞不前而感动,殊不知,别人正在以大踏步奔跑的速度赶超我们,在现在这个世界,走的慢了就意味着落后了。
看看这些90后博导的简历,我们大概就知道自己是怎么一步步的落后了。不同于普通人18岁上大学,他们一般16岁就上大学了,这通常是得益于小时候早入学或者小学初中跳过级;20出头大学毕业后,一般去英国或香港这种学制短的学校读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突出,基本不需要做博后就直接引进回国了。可能有人会质疑说英国或香港的学历比较水,诚然,一年制的硕士是有水学历的成分在,但拿下PHD需要的却是实打实的努力和汗水。我不否认相比于留美6年毕业的博士生们,这些90后博导们走的是一种捷径。但捷径只意味着快,并不意味着轻松,通常捷径才是最难最苦的那条路。他们在捷径上一直努力的奔跑,最终的跑步成绩当然远远高于我们这些慢慢走在标准道路上的人们。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条适合于波澜起伏的名利场的真理,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平心静气的科研界。18,9岁的年纪时,通宵做一天实验也不会疲惫,第二天睡一觉又是一条好汉;20多岁的时候,熬一晚夜就跟被人打了一顿一样,几天都恢复不过来。虽然每天都可以从早到晚做实验,但必须走上早睡早起的初老生活步调才能扛得住;等到了30岁,身体素质下降,还要应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站一上午便觉得累了,做实验做到下午就腰酸背痛了,晚上的时间自然是分配给家庭娱乐和葛优瘫的。而这些90后博导们,在自己体力最好的年纪不知疲倦的学习、做实验,等到了体力逐渐下降但科研能力逐渐成熟的30岁,便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想着一个个好的idea,然后指导年轻的学生去完成它们。这种自己有时间思考创新的点子,更年轻有体力的学生来快速探索的新型科研模式,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做研究新方式。这种高效的新方式催生了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这些90后博导们正逐渐走上一种正反馈的研究道路,他们越跑越快,逐渐把我们拉的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理想、小目标,我们每天都为了自己的小目标努力着,很少有每天混吃混喝过日子的年轻人。但我们的目标也只能是小目标,比如今晚在操场上跑个步啊,明天的测验能pass啊,四六级成绩考个500多分啊之类的。我们从来不会给自己定一些更高的目标,比如:半年之后跑个半马,测验拿满分,四六级考上600+。这些更高的目标似乎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能力有限,而且准备的过程太漫长艰辛痛苦了,我们一定会中途放弃的。但你不可否认,这些目标总会有人实现,这些人有的是网上的励志少女,有些却是我们周围的普通人。
记得我刚开始减肥的时候,每天以6的速度跑步4千米,一个月后瘦了5斤,我也因为这小小的改变被周围的同学奉为励志女神,但她们不知道的是,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这个配速和距离,一跑的快些就感觉腿痛身累,我的体重也基本上保持着瘦了5斤的状态,波动范围再没超过2斤。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跑步速度不变,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甚至觉得自己每晚去跑步特别励志,我的自我满足直到进行体测时才被打破。
体测是众多女生的噩梦,大家上了大学之后很少锻炼,体力大不如前,再加上体测要一次性的完成仰卧起坐、跳远和800米跑步3项测试,不说别的,仅仅是800米跑步一项就能要了我半条命。但现在的我不一样了,我是运动达人,我每天跑4千米,区区800米何足挂齿呢,于是,我就抱着这样的心态吊儿郎当的站在了800米的起跑线上。
然而事实却出乎了我的意料,第一圈跑下来,我便已经气喘吁吁了,等到了第二圈的时候,我的喉咙开始有出血的感觉,两条腿跟灌了铅一样,期间还停下来走了好几步,好不容易靠着强大的心理建设跑到了终点,一听老师宣布成绩,跟一年前没锻炼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差别!
事后同学还过来问我说,怎么运动达人跑的这么慢呢,我打哈哈说自己做仰卧起坐岔气了,但心里也充满了失落和疑惑。紧接着是男生们跑1000米的测试,我因为没有力气走路,不得已在操场上围观。只见冲过终点线前几名的同学里,除了几个一直以来的体育健将外,还有一个一年前还试还不达标的同学。这个同学一直体弱多病,以身体素质差在我们班闻名,以前每次体育测试他都跟几个胖同学在最后游荡,通常要补考几次才能勉强达标。我不禁疑惑起来,是什么让这个同学在一年的时间内由体育小弱变成跑步达人了呢?
我厚着脸皮去请教他,他非常腼腆的跟我说,因为觉得自己身体太弱,他从半年前开始跑步,最初跑2千米就累的在操场上爬不起来了,但他坚持每个星期增加0.5千米的跑步量,跑不下来的时候走也要坚持走下来,就这样,他现在已经可以一次跑14千米了,身体素质也跟着逐渐提高,这本年里基本没有生过病,而且他告诉我,他准备报名今年的半马。
我怀着敬畏和羡慕的感觉听完了他的话,想想自己,每天跑4千米就觉得运动量很大很满足了,反观同学,跑完14千米还觉得自己有进步的空间。跟他比起来,我就是那个跑跑停停的兔子,虽然比其他同学跑的稍微快一点,但看到自己稍微进步一点便满足了,便停下脚步歇着,还为自己的进步沾沾自喜。但我这位同学便像是一直奔跑的兔子,不仅很快的把我们拉在了后面,而且他越跑越快,跟我们的距离也越拉越大,我们之间质的不同便由于他的不断奔跑和不断努力逐渐形成并巩固。
之前看过一句话说,不怕富二代,怕的是富二代比你还努力。我们等在人生冲刺800米的起跑线上,有些人是慢悠悠的乌龟,终其一生也能达到自己的小目标;有些人是跑跑停停的兔子,颓废而悔恨的过完一生;而有的人却是一直奔跑的兔子,超过了我们一个个的人,早早就到达了终点,却依然不满足,依旧努力的向前奔跑,在人生的操场上套了我们一圈又一圈,我们之后再努力,终究只能看着我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我们看到的,只有他们遥远的背影。
公众号 魏小机;微博 魏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