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还未上学的时候,父母总说让我不要如此贪玩了,马上要上学学习知识了。进入了学堂后,知识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书本上的内容,再说直白点,知识就是考试会考到的东西。
后来对知识的概念有所改观的,是新闻的报道关于山区贫困孩子们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他们的眼中就看得出。在面对着严峻的天气、恶劣的环境时,这些孩子仍旧把书本看得比性命都重要。因为念书是他们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
自己对知识的概念再次改观,是在大学毕业后,踏上了工作岗位,才发现工作时,自己有那么多不会的东西,office技能、专业的不足等等。
成甲在书中问道“什么是知识?”,知识不就是能学到的东西嘛~
这是我内心的回答,可成甲说,只有那些你看过、学过了解了之后的信息,受到启发,从而改进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情的方法,才能算是知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努力做完了一件事后,自己满心欢喜,也觉得十分满意。
就像是自己写完了一篇文章后,满心期待地发到平台上,投稿到专题中。可是没过一会儿,却收到专题编辑拒绝自己投稿的消息。
说实话,看到被拒绝的消息时,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恼羞成怒。甚至会想,我怎么就不符合要求了?这明明就是按标准写的啊!
今天在看到成甲在书中提到了习惯性防卫。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就是在他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自己总觉得受到了威胁,自己的观点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因此,我们会非常地激烈反驳,甚至是,大吵大闹。
这让我想到自己文章投稿的事,冷静后,才会发现其实正是因为自己的文章还有不足,而自己还有机会继续打磨。
之所以第一反应会恼羞成怒,就是因为自己的潜意识里习惯性防卫了。习惯性防卫当然也可以慢慢训练自己去改变的,只要遇事自己多往积极的方面想,想想自己的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同样自己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还记得在《高效学习7堂课》里,秋叶大叔说要想成为学霸,得靠高质量的复盘逆袭。
大叔说,要重新整合别人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可以拆解高手的动作,对比自己分析自己的差距,还要深挖事物之间背后的关联性,更要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需要总结出可以产生复利的模式。
而今天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成甲提到了反思这个方法,并说反思是对事情的结果做出原因分析,即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做了什么导致这样?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
结合秋叶大叔说的复盘力来看,成甲提到的反思就是复盘力的深度解析。
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之前并未发觉的知识误区,通常就是俗话说的“不假思索”,习惯性的行动。成甲将其称之为跳跃性假设。
跳跃性假设有时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应对事情的最好办法,如果不反思,我们或许根本意识不到究竟怎么不好,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依旧会做出相似的选择。
事实上,遇到了事情后,我们应该放慢思考的速度,多问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样做真的合理吗?”
“除了现在的方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没有什么因素是自己遗漏了的?”
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我们才会慢慢矫正越来越多自己的错误认知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