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专业角度讲小说的解构,只说《侠隐》的感觉。
因为先看了《邪不压正》后来看的《侠隐》所以在感觉上觉得小说平淡了很多。
开篇的序一直在强调张北海侨居国外,小说写的是他记忆中的北平,虽然看得出在小说地图上张北海下了很多功夫,但依然避免不了它没那么宏观,它架构在作者的主观臆想上,一边是客观的民国,一边是江湖的侠情,从中找一个平衡,就像李天然越上的房檐,高是高,看见的却也是房檐,市井生活还很远,更多的是李天然的角度,心中的恨,对北平的感觉,是一个人闷着喝酒,隐忍但不痛快,有点憋屈,然后慢慢地放出情绪。
想高晓松说,为什么姜文不拍拍小说里的吃的~因为北平的小吃只是构成侠隐的元素。
于是懂了姜文的邪不压正,它真正讲述了小说中硬核的东西,张北海也没想多讲北平,一切的落脚点还是李天然这个角色。
看完侠隐,我更喜欢邪不压正,痛快淋漓,虽然邪不压正中,姜文更多的将硬核的东西放在了蓝这个角色身上,大概这就是电影让人觉得不那么痛快的原因。
小说中所有人物的立,都来源于李天然的想。
没有电影中那么强烈的情绪,也没有人物那么多的傻气。侠隐中的李天然是真正的最后一位侠者,隐忍着,思忖着,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如果不是小说中的主角,他就像极了芸芸众生的我们。
我们总要依靠点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依靠爱或者依靠恨,或者依靠回忆来获得重生。
李天然也一样,前半生他懵懂,后来有了恨,往后有了爱,最后一切变成回忆。
隐去,不归来,就像再也回不去的北平。
一切终究是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