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人长途奔袭,从洛阳到郑州坐飞机到厦门,又从厦门北上,经福州、杭州、南京返回洛阳,一去一回好时整整十天。期间,零星发了一些旅行片段或图片,想着等旅行结束再好好整理。如今,回来已经十天了,我仿佛还沉浸在那段妙不可言的旅途中,提笔写了几次竟不知从何写起,大约是想说的太多,反而没有了头绪。思虑再三,总不能一直这么拖下去,于是决定从朋友们关注最多,也是我最想表达的方面谈起。
近年来,微信上出现了许多关注女性情感家庭生活的公众号,也出现了一批以此谋生的写手,观点无外乎“女人要独立,不迁就、不将就”之类。我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理想化,人在社会立足,必定要迁就、要将就,否则成了绝对的利己主义。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就必定要相互迁就相互包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就是相互妥协的过程。那么,如果不想迁就他人,就只能保持独处。孤独与自由在程度上成正比。
旅行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涉及衣食住行、行为爱好等方方面面,有的人提出准备结婚的男女应该在婚前一起去旅行,那么适不适合结婚就有了答案,比单纯试婚还有效。行程安排、住哪家酒店、先看山还是先看水、走马观花还是深入了解等等等等想要两个人都在高度期待的条件下达成一致并不是十分容易。也许我觉得吃份鱼丸喝个奶茶就可以对付,而对方却认为需要坐下来点几个菜好好吃一顿补充体力;也许我看到一处计划外的风景不错,决定临时改变行程减少另一个景点,而对方恰恰对那处减掉的景点向往已久;也许我决定不提前定酒店到了之后再看到哪家住喜欢就哪家,但是喜欢的风格对方嫌贵,不贵的又嫌不卫生,卫生的又嫌太吵…………从早到晚每个环节都需要沟通妥协反复论证——实在太累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想法完全一致的人。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决定还是一个人出行的好。
当然,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几个先决条件。一是安全有保障。行程中安全的几个点都是城市里成熟的风景区,没有野外的自然风景区。一个人在厦门、杭州、南京游逛还是在郑州逛本质上并无不同,这些城市无论管理上还是治安上都很不错,不亚于我所生活的地方。二是提前做足功课。旅游、地形、交通、消费水平都前期做好了解,在做旅行计划上很有一套,就是考虑到从出发后的每一个点,比如从高铁站到机场怎么走,有几班车,路上多长时间,票价多少;下了飞机坐机场大巴到预定地点是否能够直达,如果不能直达到哪个地方换车,有几种方案;住哪个地方吃饭交通方便,性价比较高,大致划定一个地理范围;网上对类似酒店的评价、景区的评价、美食推荐等各种攻略也要多看一些,提高旅行质量。三是能够独处。尤其是路上的时间,孤独但不寂寞。经过两年的出差锻炼,对于出门坐车再习惯不过,而且现在无论是高铁站还是高铁上环境条件都很不错,等车、坐车不过是换个地方看书罢了。
旅行的意义之一就是做一个看客、过客、陌生人。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一个城市,还有那里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可以做到绝对的“陌生”,才能更纯粹地体验作为旁观者的感受,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真实地表达情绪,不用顾忌旁的什么人,只要有一个旅伴在,就会有顾虑——他(她)会不会把我当成一个怪物,或者觉得我太过夸张。可以随遇而安,可以充分享受孤独的自由——这种自由也是平时无法享受到的。平时的做人或者做事都太过死板,规规矩矩一板一眼,虽然显得成熟又有条理,到底少了随性的乐趣,工作自然马虎不得,生活规律很难打破,那么旅行就是跳出樊篱的好方法,想去哪就去哪,刻意不给自己划定死的行程,有时走哪算哪,睡到自然醒,玩到不想玩。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下雨了就随便找家茶店喝茶,和陌生人来一场奇遇。我会去一些小众的景点,比如铁路公园和猫咪街,也会一个人大半夜去看海,冒雨走过断桥,跑到厦大的操场去跑圈……做些“出格”的事,直面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让我找到青春恣意的点点情素。
想来觉得可笑,在机关工作久了,竟然连写游记也要列个一二三四点,理性越来越多,感性越来越少,感情总是被压抑着,久而久之怕是连自我都迷失了。
当然,独行最大的坏处就是没有人给拍照,虽然我不是一个走到哪照到哪的人,但是遭遇美景偶尔也会有想要留个纪念的冲动。直到到了南京,终于朋友帮忙拍照,于是在老门东小小过了把照相的瘾。与挚友一起行走是另外一种美好体验,更多的收获是感情上的加深与交流。求仁得仁,才是旅行打开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