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传道为先,是今天所说的思想教育抑或是德育。德育为先,思想指导行动。对于学校来说,智育能看得见,明显体现在学习成绩的高低上,德育也是软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德育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却是做人的基本。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的根基有问题,还能强大起来吗?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更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应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教育必经的过程,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绝对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于漪在《教育的姿态》中说: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眼看、耳听、心想、耐心、锲而不舍,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滴灌生命之魂——德行。须知: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一个从教者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必然不是最完善的教育,品格上的缺陷永远无法弥补。
孩子在家里是家长的影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影子。近日我越来越趋向学生的自我管理,教是为了不教。早读期间,虽然我在教室里,但从不插手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孩子们遇到困难,我才出手相助。我看到两个孩子组织的早读秩序井然,孩子书声琅琅,而且孩子们似乎也愿意这样,其实孩子自我管理,远远要比老师强制执行的效果好的多,因为这是他们愿意的,随心也专心。我站到那里,孩子们则未必会有这样的效果,于是教室里有了一种融洽,孩子们读孩子们的,我读我的,我们互不干扰,也许两年来的相处,我们早已形成了某种默契,而这种默契任谁也打不破撕不开。听着这两个孩子对别的孩子的管理以及朗读课文的指导,我心里沾沾自喜,那都是我平时说的话,或者说就是眼下我想要说的话,孩子们似乎更倾向于自我管理,也许我站到哪里,对某个孩子不规范的站姿或者不规范的读音就放过了,毕竟是孩子,得等他慢慢自己领悟。但在孩子们看来,绝对不行。站着就得端端正正,读错了就要改正,在孩子的世界没有模棱两可,更没有得过且过。
瞬间,我觉得自己平时不够严格,原来我对他们的影响是如此至深,包括说话的腔调语气,真是像极了。我承认我的管理能力有所欠缺,好在孩子们比我做的好,看着他们读的如痴如醉,我心里窃喜。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在远处我只是在静静的看着他们,听花开的声音。看来,我平时的一言一行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以最快的速度刷新了最近的行为,幸亏没有出格的举动,不然这样的不合理该被多少孩子学了去。我经常说,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那么在学校也一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们。你的一言一行,都指向孩子的未来。
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在一个人漫长的受教育的经历中,经历那么多的老师,学过那么多的知识,在你走进社会时你记得的知识还有多少,记得的老师还有多少。不能否定这些东西来过,早已注入我们的内心,融入到每一根血管当中。而记忆中仅仅存在的几位老师,对他的印象之深内心还储藏着记忆,决不是因为某个知识的教授,而是生活的某个重要片段,任岁月一辈子两辈子流过,永远镌刻在记忆当中。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学生做人是第一位。与其告诉他们怎么做人,倒不如让为师者拥有良好的品格。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是呀!作为一名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品格,又怎么让孩子们对准音调呢!即使能对准,这样的音调也太可怕了,是要不得的。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品性,才能引导提升孩子们的思想,才能追求真善美,鄙弃假恶丑。
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