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丹老师的系列课程20讲,整个过程都是享受,她的声音特别柔和,娓娓道来,清晰地讲出每个家庭阶段的特点、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方式。在课程中和课程结束后的挺长一段时间内,微信群里不断有人反馈在课程中的收获。其中一个学员是这样说的:“学习了刘丹老师的课之后,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在咨询中,会经常说做一件事‘可能会不容易些’、‘可能会困难一些’,而不是‘不行’、‘不会’,对方也不会有阻抗,自己也有种视野开阔的感觉”。看了她的反馈,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温柔的力量。
仔细想想,给予我很大启发、促使我做出很大改变的,不管是接纳力还是非暴力沟通,都有相通之处。海文颖老师在接纳力课程中,也多次提到“温柔而坚定”。现在想来,其实都是温柔的力量,对于“以柔克刚”这个词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刘丹老师在第一节课举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讲的是她咨询中的一个个案:一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夫妻,妻子觉得丈夫应该多出去交际,积累一些人际关系,对家庭和孩子的将来都会有好处,但丈夫不喜欢这样做,妻子就觉得:“这样一件小事,你为什么就不能做出改变呢?”刘老师详细了解了这个丈夫的成长背景,原来他出生在一个小乡村,从小家里人和他周围的亲戚朋友都不鼓励他出去和人交往,而是要他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学习上,他接受了这种模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来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他继续沿用了这种不出去交际的模式。妻子理解了丈夫这种行为的来源,对他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温柔,丈夫也更愿意去改变自己。
刘老师在课程中还讲到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当人处在系统1的时候,是一种封闭、紧张、自我保护的状态;当人处在系统2的时候,是放松、开放的状态。所以,只有当人处在系统2的状态,才能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积极做出改变。可想而知,批评和责骂只会让人处于系统1,而理解和温柔才可能让人处于系统2。
有一次,和妈妈聊天,妈妈说自己这辈子活得很累。是的,她确实活得很累,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她总是在考虑别人,照顾好一家人的生活,考虑别人的冷暖和需求,却很少考虑自己。她说:“你爸对我最好,几十年来,不管我做的饭咸淡,从不挑剔,也从未大声说过我的不对。”是的,妈妈,爸爸是对您很好,您可知道他对您的好让他收获了多少——您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您为他的两个老人养老送终,您把他的一双儿女养育成人。爸爸文化水平不高,也没学过心理学,但他却使用了“温柔的力量”。
当然,我们不光要对别人温柔,更要对自己温柔,一个不能对自己温柔的人,也很难对别人温柔。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去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去改变你能改变的。我有一位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朋友,在一次聊天中,他一边打着游戏,一边对我说:“其实我心里很自卑”,我突然就笑了,感觉就像在说我自己,顿时感到释然,真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我最喜欢的时尚博主黎贝卡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拍视频,因为她发现她不享受这件事。既然不享受,那就不要为难自己。
不对自己太用力。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勇敢地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比如,拒绝你难以做到的事情,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推掉不享受的聚会和打乱自己时间安排的临时邀请。对于别人,我们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重要,别人也不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到多大伤害,你大可不必太为难自己。
允许自己享受。妈妈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代表,勤劳、坚忍,我传承了她的行为模式,不能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如果某一天没有做多少工作,下班时就会觉得焦虑;下班回到家里,要不停地做家务或者读书学习;甚至觉得不能睡得太早,一睡着这一天就过去了。即使陪孩子玩耍,我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内心带着焦虑。偶尔在一个周末,我们全家坐在电视前很放松地看了一部电影,儿子记忆深刻,常常会跟我要求:“妈妈,你能不能陪我看电视,就像那次一样?”是的,我应该允许自己陪我爱的人虚度时光。我很赞同毕淑敏老师在《女人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享受》中所写的,“我们所说的享受,只不过是在厨房里,单独为自己做一样爱吃的菜。在商场里,专门为自己买一件心爱的礼物。在公园里,和儿时的好朋友无拘无束地聊聊天,不用频频看表,顾及家人的晚饭和晾出去还未收回的衣衫。在剧院里,看一出自己喜欢的喜剧或电影,不必惦念任何人的阴晴冷暖……我们说的女人的享受,只是那些属于正常人的最基本的生活乐趣。只因无数的女人已经在劳累中将自己忘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