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对于庄子上面这段话,连续涂鸦了两篇,意犹未尽,第三次试着解读大意:
与其用概念说明事物是什么,以区分其他事物,不如举例说明事物不是什么,来区分其他事物。以白马非马为例,与其用白马概念说明白马是什么,来论证白马不是马,不如举例说明白马不是其他什么动物,来论证白马不是马。由此拓展开来,天地万物既是一个个概念,又是一个个实体(如实体的马一般),概念存在于主观心理世界,导致对立,实体存在于客观物理世界,自身统一,这就是认识世界的对立统一法则。
庄子借用公孙龙的“指物论”和“白马论”,重构认识这个世界的主客观法则,也就是对立统一法则,用他犀利深刻、辩证变化的思想来“理解”“热爱”“使用”这个世界。
按照上面我的个人理解,可以重构认识世界的对立统一法则,“对立者,主观心理也,产生于大脑中。统一者,客观实体也,存在于现实中”,这就是主客观两个世界的认识理论,我们人人生活在心理和现实两个并行世界中,协调一致就是心理健康,协调出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乃至不正常。
理解主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法则,关键在于理解“人”,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世上原本没有对立,有心思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对立”,这个世界真的只有和谐统一,真的没有冲突对立,对立和冲突都是人为的主观心理产物,想想人和自然环境关系变得如此紧张,就是例证。
我觉得还是王阳明先生说的更加透彻,“心外无物,心即理也”,心理认识到的事物都不是客观实体,仅仅只是实体事物的主观认知而已,千万不要把指向月亮的手指认作是月亮。
这里借用阳明先生“看花”经典故事,啰嗦一番。
阳明先生和学生们到山上看花,有学生提问,“这满山遍野的鲜花,难道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嘛,老师怎么说心外无物心即理呢?”
阳明先生这样回答,“汝未看此花时,此花归于寂寞,汝看了此花,此花颜色一时鲜艳起来”,多么简洁明了的智慧回答啊!
心外无物,不是否认客观世界实体的存在,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这是实实在在的,只不过一旦接触到感受到认识到客观事物,那么这些客观的实体立即就变成了主观的心理,所谓心即理也。
阳明先生这句心理概念实在智慧,当然也是认识论的自然呈现,当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客观世界已经走形变样,瞬间成为了主观心理。
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孙猴子八十一变的过程,这是生活常识。
用哲学术语表达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表达庄子说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就是“对立统一法则”,通俗解释就是客观世界实体是统一的,进入我们主观世界就有了对立,天地万物客观统一主观对立,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大道至简,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