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的前半生》电视剧热播,我便找来亦舒的原著阅读。剧情与电视剧差距实在太远,再次慨叹导演和编剧果真也是爱编。该书出版于1982年,距今35年,所描绘的故事应属现代,应该可以通过本文一窥香港同胞的思维。当然,一切都是建立在作者观察、描绘的这本小说的社会基础上。
先谈作者的文风。通篇风格文采斐然,又不失风趣幽默。诗歌般的描绘,许多言语中透露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生活智慧。小说先悲后喜,先抑后扬,传达的是作者心中的善与对生活的美好思考。窃以为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有的担当,作者是香港文人的佼佼者,很有代表性。
再说下故事情节。女主角罗子君经历了丈夫抛弃,另娶新欢的痛,后在众亲奚落不理解中,闺蜜帮助下,重入职场,学会人情世故,机缘巧合下又用制陶“手艺”获得物质保障,成为独立女性,最终遇见“mr right”喜结良缘。可见,女性独立价值观在香港应该也是一种共识。
简单梳理下亲情关系。史涓生(罗子君前夫,电视剧改为陈俊生)家庭中,史家老爷老太对独子史涓生和男孙平儿无疑都是很宠爱,这点与传统中国家庭一样。史家老太对罗子君头胎生女儿很有意见,显示史家重男轻女的思想。离婚后,史母多次明示暗示希望罗子君不要再婚,可见老人家自私及对女性贞洁的一种胁迫。反观罗家,罗母对两个女儿的最大期待就是嫁得好(然后可以补贴娘家)。她对两个女儿并不好,小女儿子群早早搬出去自己住;大女儿逆来顺受,嫁的好,也常倒贴娘家,因此她视为“荣耀”。后来大女儿离婚后,她更是恨铁不成钢,多番教育批评,最终竟老死不相往来。这等刻薄,倒也是少见。是否也代表了传统思想一定程度上还在祸害香港同胞呢?
接着探讨下婚姻观。总体来说,小说里所有角色,没有人对结婚这个事本身表示过反对。可见离婚在香港应该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罗子君,罗子群,唐晶三个女子各自代表了三种婚姻境遇。罗子君遇人不淑后逆袭成长收获真爱;罗子群为渣男所伤后退而选外国“老头子”,是只求对方对自己好,不求匹配的妥协;唐晶守身多年,百炼成精,也终得如意郎君,琴瑟和鸣。作者传达的美满姻缘,应是精神三观匹配,互相包容扶持,又互相独立。哪怕负伤,何妨继续前行呢?
再看看教育方面。罗平小学就请英文家教,凌玲(就是那个抢了罗子君前夫的女人)的女儿读初中已是一副“传教女”的模样。可见香港的小孩大抵也是深受课业之累,并不怎样活泼。而罗安就明显不同,假期生活不亦乐乎。思想观念更是早熟,直接晋级为和唐晶,罗子君同样的地步!
然后杂谈些非主题意识流。办公室政治在哪都是存在的,老人欺新人的戏码永远在上演!情欲方面,上级(尤其已婚男士)对离异女性染指在香港也存在。友情上,朋友间固然可以亲密无间,但若超过一定的程度,便会令人不舒服。所以罗子君会埋怨唐晶不告诉自己有对象的事,会在干涉老张的同性恋事情时差点导致两人闹崩,友情还应有度。
除却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推崇,小说的一大主题终究还是爱情。回到主线来谈一个细节。当翟有道看到可林钟斯(罗子君的追求者,外国人,这名取得!)拍打罗子君的肩膀时,选择的是不问、不介怀,令罗子君无比感动。女人需要的是男人的支持和爱护,而不是小肚鸡肠的究根刨底,甚或醋意大发。从这点上看,好男儿得有点胸怀。
最后给这部小说下个总结,我以为不管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爱人,为人亲人,还是为人朋友,为人同事,甚或为公民,都应该有明确的定位,不失本分又不逾矩。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好好发展自己,坚持做自己。
精神上不依附任何人,方能在尘世修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