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寄托在什么地方,让我的脑也就寄托在那里。——罗伯特.布朗宁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偶然在电子书中看到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每封信篇幅不长,整本页数不多,感觉抽出闲余时间拿来阅读,再恰当不过。阅读过程中,发现老先生的思想字字彰显对青年的诚恳建议,就算时隔这么多年依旧十分受用。作为青年人,或者油腻青年人,我们该思考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以何种姿态面对困难和疑惑,跃然纸上。
关于读书
先生认为最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而且一定要在青年时培养,错过正当时节,便会萎谢。第一,学校的课程学习不等于读书,因为它没有自己读书自由,常会设置边界,不免呆板。而自己培养的读书习惯,可以依据喜好,广泛涉猎。第二,慎重选择书籍,书是读不尽的,不要浪费精力和时间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其他事可以根据流行趋势,赶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不必读的书,不是指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第三,不要盲目听从那些青年必读书目的标准,应当请教自己所知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可读书。同时,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要花功夫去寻找,他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自己。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于大局,第二遍慢读,以批判思维来衡量书中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必须要有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意见。记录更会刺激自己思考。
关于人生
先生对于人生看法很奇特。他有两种看待人生的看法。第一种方法,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第二种方法,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他把自己看得和旁人,鸟兽鱼虫一样。他认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种重要,所以才把苦痛扩大。一朵花枯萎,一个小虫被打死,它们自己都不懂得计较和留恋,而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待自己应该比其他物种特别优厚。先生认为自己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寻求生活目的,幸运与否。生活就是为着生活,没有其他目的,人并非生来享福的,所以遇到苦恼和困难不算奇怪。不用高看自己也不必妄自菲薄。
第二种方法是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先生站在后台是把人和物一律看待。他认为正因为世界是最不完美的,所以才是最完美的。如果世界完美,人们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单调,自然就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可能就如他说的,人生如果真的太过完美,或者一直如愿,那么我们有什么值得憧憬,值得花费精力的事情可以做呢。
用这两种态度看世界和人生,我们不会认为自己苦楚太多,不会过分追求完美,苛刻面对他人和自己。就如史铁生说的:接受残缺和苦难,接受阻隔自己的墙,你就要出声去和谈话,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能称得上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