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在我看来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它对中国元素的美术表达,浓厚而又不显得古里古气,呈现出一种清秀舒适的美,一种即便是对中国元素毫无兴趣的小孩子看了也会觉得漂亮的美。在这之后,影片里一些灵性的画面也令人惊喜,麻将桌椅瞬间变成了猫,奇妙的生物在房檐,阶下,池旁闪现,这些创意性的元素无不为整部影片增色。
而与这两处两点相比,有些不平衡的,是其中故事情节的单薄和人物刻画的过于单纯。
女主角椿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中的女主角--《爱丽丝漫游仙境2》里面的爱丽丝。虽说两个人性格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是她们做的事情却有所相似:为了自己爱的人不惜破坏万物的法则,置其他人乃至世界的安危于不顾。而且,她们所做的这样一件事情都成为了整部影片情节展开的基石,其目的是为了歌颂人的勇敢和爱情(或友情)的伟大。但是显然大部分观众对此并不买账。影片本来应该是想构造一个复杂问题——即在规则与感情之间如何选择——以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无奈之感。但是显然这个问题在观众看来不够复杂。椿和鲲的感情铺垫不足以让观众相信为此破坏自然规则是值得的。或许,如果在鲲死之前,椿与鲲的接触能更加饱满一些,比如二人有了更深层的互动,鲲帮助椿达成了某种成长,二人之间有过某种誓言;亦或者,椿在决定牺牲自己救鲲的时候,在雨水开始变咸,四周的人开始告诫她的时候,表现出一些犹豫,在尝试平衡二者之后才无可奈何地选择拯救鲲的话,整个电影的展开基点会显得更加合理。
片中的人物性格表现给人感觉不太完整,人物虽多但却缺少亮点,并且,让观众感到人性闪光的镜头不够细腻。我曾经反复看过《千与千寻》,思索为何它给人的感觉如此之好,这多半要归功于里面一些有着复杂性格,但最终归于善的人物。白龙、锅炉爷爷、汤婆婆、钱婆婆、小玲、无脸男,仔细回想这些人物经历的事情吧,它们的表现都是有波折的,并非一直呈现出友善或是不友善的一面,既有光明又有阴影,但是似乎光明永远是最后落脚点,给人一种治愈的感觉。千与千寻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其特殊意义和光影变化,就连坊宝宝也经历了从依赖汤婆婆到自立的过程。正是这些特性给了这些人物特殊性,显得不陈旧。
与之相比(虽说这样的比较有些残忍,因为毕竟千与千寻是大师之作),《大鱼》中的人物虽然多但总是呈现出一些单一的特质,并没有很富有意义的性格转折,并且,人物模型也不够个性,因此显得老套、刺激度不足。椿的性格算有转折,但是其实她的变化除了回望受水灾的家乡时流的眼泪之外,并不明显。身为男一号的鲲性格描写着实没有让诸位少女观众产生心动的闪光点。为椿牺牲的爷爷和奶奶的表现形式很有创意,但是他们的模型依旧是以往很多卡通片中都有的、无条件地支持年轻主角的慈悲老者形象。男二号湫的塑造比较成功,他对椿的情感一点点展现并且为之愿意付出一切令人感动。但是他最后的表白情景做的实在是糟糕,一来氛围还没烘托起来,二来台词写得有些幼稚,三来椿的回应和发好人卡、哥哥卡的速度让人汗颜。
但是面对《大鱼海棠》,如果去翻着白眼说“这个编剧实在是烂”、“根本没有沉下心好好做电影”之类的话,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如果仔细去品味这部电影的剧情,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些作者在想要表达的东西。自然法则的美妙和冷漠之下个人情感的挣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身为人类的无能为力与勇敢,这些主题在影片的各处闪烁着光芒,而且这些主题在很多欧美制造的看起来很成功的大片,以及宫崎骏的电影中也时常出现。只是,影片对这些主题的表达技巧并不成熟,而且影片中世俗的一面——椿、湫、鲲的感情处理的过于粗糙。电影对于不同的观众群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需要尽可能地与有着不同需求的观众沟通。这部影片对于儿童来讲,剧情不够有吸引力;对于想看感情戏的观众群来讲,感情元素做的有些老套且不自然;而对于期待着一些深度表达的观众来讲,其深度表达又不够透彻。
而对于那些对《大鱼海棠》展开狂轰滥炸,说这部片子完全辜负了他们的希望,批判这部片子内涵不够深度不够,态度傲慢且愤怒地给出一星差评的人,我还是想认真地竖一根中指。这部片子能让人感到其中的用心,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商业片不能比的。片中那些奇妙的生灵,那些别具匠心的景色,阴暗山路上的一盏红灯笼,跃出水面掠过流泪少女脸庞的大鱼,这些画面的构造和设计中的用心大家有目共睹。即便在剧情和人物构造上《大鱼》并没有做得完美,但它至少再尝试表达一些可以使中国的动画电影面向更广观众的理念。网络上的有些影评只会吐槽打嘴炮,却不能理性地分析它的不足在何处,更不懂得欣赏这部电影的精华,把自己的肤浅洋装成老成,带着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优越感把这部不只是多少人汗水结晶、历经千心万苦的动漫电影贬得一无是处。实在是令人发指。
中国动漫在成长,这个过程中所有令人惊艳的进步和差强人意的缺点,都如同这部《大鱼海棠》一样,在需要分析和反思的同时,值得每个人关注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