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假的时候,去找一个同学玩儿。
恰好碰上同学的弟弟要开家长会,同学的爸妈工作都忙没有时间,只好叫她去开家长会了。
家长会正式召开的时间是下午五点,下午四点我们从家里步行十五分钟左右到达同学弟弟的学校。
同学的弟弟今年上初二,九月份的时候就上初三了,接下来就是要中考。嗯,很中规中举的人生弧线了。
这次的家长会呢,说的是为了学生们以后的学习着想,他们初二年级的老师准备免费给全年级前80名的同学以上晚自习的形式补课,每天晚上不上新课,就是巩固现学的知识以及扩展到更深层次的知识里去。
学校希望以这种方式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稳上重点高中,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也有冲刺重点的高中的机会。
这其中希望家长们做的事情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学校的这项工作,支持的方式就是每天学生们下晚自习的时候父母要来接,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
整个家长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职务比较高类似年级教职工组长的一位老师说的2.5+3.5模式。
意思是如果成绩优秀的话,就可以在初三下学期的时候报送本市某重点高中提前学习高中知识。这就意味着你可以比别人多出半年的时间来学习高中高中知识,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准备高考。
家长会上那些家长一听还有这种好事,都纷纷表示支持学校的决定。而后拉着自被“钦点”的孩子两眼放光地说:老师说的你都知道吗?那你得认真点哦!争取进去那样的班里学习。
同学的弟弟呢,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问起他的学习目标后,他冷冷地说:我想去某某大学某某专业,我肯定要进去这所重点高中提前学习啊。
说这话的时候,小孩一脸的高兴和势在必得。
02
家长会结束后走在路上的时候,我跟我的同学说:现在这些孩子、家长都这么有远见吗?我当初是直到高中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将来想干什么都没有想明白的人啊!
同学笑着说:是啊,现在这些孩子的格局和我们是不一样了,每天能接收各种信息。他们比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我们那会儿知道什么呀?就只知道死读书死读书,觉得每周五能够买一本《读者》或者《哲思》拿来调剂一下死气沉沉的学习生活就是我们看外面世界最正确最高大上的打开方式。
现在看来,我们那时候的格局真的太窄,甚至我们根本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格局和价值观。
我觉得她的“格局”这个词用得特别正确。
记得高考填志愿那会儿,没能够去好一点的大学的因素里,分数不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可更灾难性的是,我连要怎样做才能去个普通大学里好一点的专业或者是我自己喜欢的不至于特别厌恶的专业的想法和意识都没有。
只是随便看了几个分数达标的大学按分数高低填下来,在随便选几个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专业一填,就撒腿跑去玩儿了。
不会像别人一样反复斟酌,即使第一次没被录取上,也会通过补录去到一个差一点的学校里那个自己还比较中意的专业。
03
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提到了一个战略思维。说我们要有战略思维,要站在整体框架上去看待一件事情,不然你的格局就必然打不开,一直局限在一小块天地里。
深以为然,只有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的目标就会像是一块待填补的蓝图。
你就会像是在拼图一样,面对许许多多数不清的诱惑和选择的时候挑挑拣拣,挑选出那些和你的这块蓝图相契合的拼块来完成你的这块蓝图。
这样你的动机就明确多了,所有自己要做的事情都是因你的目标而作,那你的方向就明朗多了。
只是越了解的事情越多,明白的事情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欠缺的更多,要弥补的非常多。这个时候就会在心里叹息:有些道理,要是早些明白就好了。
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里面有一句话: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生活过,巴黎会一生都跟随你。我自己认为它的意思是,见识到了很多东西,经历了很多东西,就会变得心里强大、精神世界变得相当地富有,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至于郁郁于一方天地。
可是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很多东西,或者说他(她)这个事情比别人要要晚一些。
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明白无限多的事情,让那些早就该明白的事情不要在更晚的时候明白。
抓紧时间成长,不要让自己欠下的功课越来越多,越来越生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