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在《奇葩说》中说过,“所有的人生道理到最后都是农村大道理”,调侃也好,真言也罢,过年在农村老家待了几天,那些朴素的人、朴素的生活却让人禁不住想起这句话,所以把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是毛老师的故事。
毛老师是发小老沙的媳妇,我想分享她的故事是因为在婆媳关系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如何在婆家赢得尊重。
老沙和毛老师住在市里,父母住在乡下,俩人每个星期都要回家。每次回家,毛老师不仅亲自下厨,临走之前还要为公婆准备好一个星期的饭菜,因为毛老师的婆婆在食堂帮工,饭点是最忙的时候,毛老师担心公公一个人在家吃不好。现在的儿媳,回家下厨的都很少,更不用谈为公婆准备饭菜,这一点,毛老师难能可贵。
自从毛老师进了门就承包了公婆的衣服,从散步时的运动鞋,到正经场合的呢子大衣,两个土了半辈子的农村夫妇,在儿媳妇的“调教”下,开始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
毛老师怀孕后有轻微的妊娠反应,这个不想吃那个不想吃,毛老师的妈妈听说后,打电话过来:“哪儿那么娇气”,于是,怀着孕的毛老师还是回家就忙活,不让公婆动手。就我接触的人来看,现在怀孕的姑娘恨不得全世界把自己当做宝,稍有懈怠丈母娘就找上门,像毛老师及其父母这样的人,太少。
毛老师做的这些得到的回报是每次婆婆提起毛老师都是一脸骄傲,“衣服儿媳妇给买的呀”嘴角上扬,眉角带笑;当问到老沙7岁的外甥女家里最喜欢谁时,那个又凶又泼辣的小丫头回答竟然是毛老师;毛老师甚至成为我们大家的毛老师,小姑娘扎辫子,找毛老师(毛老师是幼儿园老师),毛老师回家,谁见到她都跟她打招呼,甚至像我们这种一年在家待不了几天的人见到她也是亲切地称呼“毛老师”,好故事听多了,见面竟然都没有疏离感。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种尊重有什么稀罕呢?这就跟个丫头一样,不是干活儿就是买东西。可是侍奉公婆本就是儿媳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的奶奶,我们的太奶奶,甚至我们的母亲无不是这样,到了我们这一代,忽然就开始追求自我,就开始与公婆不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就开始问“我和你妈掉到河里先救哪一个?”
“我”和“你妈”并不是只能取其一,而是“我”和“你”共同照顾“妈”,每一个母亲都是十月怀胎,一路操劳,期间的辛苦不为人母可能无法想象,她给了你一个可以照顾你的老公,你为什么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妈妈一样对待这个妈?多一个母亲的疼爱,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要去树立一个敌人?
每当我向别人灌输这样的观点,对方总是说“你没有公婆,你不知道处理婆媳关系有多复杂。”能有多复杂呢?不过是一个你来我往的爱的回馈?她对你有戒心,你就先付出,她对你好点,你就对她再好点,完全不讲理的婆婆还是少,你把她当妈妈对待,她还能把你当敌人吗?
当然,婆媳总是有矛盾,你跟老公会吵架,跟父母会吵架,怎么到了婆婆这儿,就要求一点矛盾都没有了呢?有问题解决掉,她还是家里的那个“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