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闹”是种恶俗。
没有辩证法,不需要形而上,这就是一种恶俗。
这种恶俗我们能停止吗?答案可能有些悲观。
很多人以为“婚闹”是我们现在才产生的,我尝试搜索“婚闹”,百度百科给出如下解释:
婚闹本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比如人们常说起的闹洞房就是婚闹的形式之一。但是21世纪初以来却出现了很多离奇的婚闹形式,有的甚至伤风败俗,影响社会风气。
这个腔调是不是很熟悉?
“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某某新情况,面临某某新挑战,社会风气渐渐变得如何如何。"
错。
“婚闹”恶俗(注意不是习俗)的形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汉末仲长统在所著《昌言》中讲到:
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姧,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
成书稍晚的道家经典《抱朴子》中的《疾谬》篇提到:
俗间有戏妇之法,於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或蹙以楚挞,或系脚倒悬。酒客酗醟,不知限齐,至使有伤於流血,口止委折支体者,可叹者也。
文中所谓“戏妇之法”,就是在婚礼上问新娘一些“丑言”。更为恶劣的是对新人进行“体罚”,经常造成流血受伤甚至骨折。
明代杨慎《丹铅续录》:“今此俗世尚多有之,娶妇之家,亲婿避匿,群男子竞作戏调,以弄新妇,谓之谑亲。或寒裳而针其肤,或脱履而规其足,以庙见之妇,同于倚门之倡,诚所谓敝俗也。然以《抱朴子》考之,则晋世已然矣,历千余年而不以变,可怪哉!”
其实何止晋世已然,我们有证据相信,至少在秦汉时期“婚闹”陋习就已蔓延开来。
先秦时期,婚礼并不是一个崇尚热闹的场合,恰恰相反,婚礼是要求禁绝酒乐的。
孔子一直强调他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呼吁恢复周礼。以今人的观点,周礼有精要也有糟粕,我觉得最有道理的莫过于对昏(婚)礼的约束:
《礼记·昏义》中讲:“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
《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昏就是今天的婚,人们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所以称作昏礼。昏礼于黄昏举礼,属阴,不举乐,不庆贺。当时人们重夫妇之义、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后世好事者将“昏”字变成了“婚”,简直狗尾续貂,高下立判!
后世关于昏礼该不该举乐有很多争议。
汉代一些囿于周礼的官员禁止辖区内民众婚礼举乐,可能引起了反弹,所以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一位皇帝,汉宣帝,就下诏书讲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
皇帝下文肯定民间婚俗后,“婚闹”也籍此流行开来。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相信民智的,你可以借助群众的力量,但别试图相信群众的智慧。
即便在汉以后,关于昏礼的争论仍没有停息。
《后周书·崔猷传》:“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猷又请禁断,事亦施行。”
《唐会要》卷八十三记载:“会昌元年十一月敕,婚娶家音乐,并公私局会花蜡,并宜禁断。”
再以后,统治阶级基本就撒手不管了,民间就变成爱玩玩,爱闹闹了。
关于“婚闹”我讲一个非常可笑的说法,有人声称“婚闹”恶俗是来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
当然,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背黑锅”的现象在我们的史书记载中数见不鲜。无论是西周时期的戎狄,还是以后的匈奴、鲜卑、柔然、契丹,他们连可信的后裔都很少,有脏水还不往你脸上泼?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些遥远民族的血统,但我还是要骂一句:
“呸,臭不要脸!”
首先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婚闹”习俗来自于北方的民族,史料中关于“婚闹”的记载多来自于汉文化圈的腹地。这些我们暂且不论,以我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婚闹”这种恶俗,应该是由我们创造的,至少是由我们发扬光大的。
电影《喜宴》中讲道:“中国人婚礼中的种种表现,都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这句话似是而非。
我们不要动不动就“五千年以来”,好像任何畸形都能归咎于强大的文明惯性。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承认,“婚闹”恶俗就是由于我们的卑猥和嫉妒所释放的下作?
我为什么对勒止“婚闹”恶俗不抱幻想?就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敢正视自己心理的畸形,总在埋怨文化的畸形。
我们敢不敢讲“婚闹”就是因为我们卑劣且可耻的想法?
我们敢不敢讲“婚闹”就是我们肆无忌惮地扭曲着丑陋的姿态?
我们敢不敢讲“婚闹”就是我们传承于父辈的下贱与龌龊?
如果敢,我们有救。
我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名曰:“婚闹,不要踩法律红线。”我觉得这位记者朋友很清醒,他知道在“婚闹”这件事上,人们的道德水准是远低于法律要求的,所以才警告某些人:“不要踩法律的红线”。
“讲文明”很空泛,“知廉耻”很具体,不能“树新风”,那就先“移恶俗”。
文章来源:刘老根与大观园微信公众号(id:xinxianyidian)
这里既有刘老根的大俗,也有大观园的附庸风雅。欢迎关注刘老根与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