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婷365日写作计划第93天的协助内容
本次写作是基于本书的第四部分--选择与风险--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心理学家所了解的经济人与人类不同,他们认为人类拥有系统1,人类的世界观受制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能像经济人那样有一致性和逻辑性。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问题:在不同的简单风险之间和在有风险与确定的事情之间,究竟是什么规则操控了人们的选择?
简单的风险问题:例如“40%的概率赢得300美元”。风险意味着决策的不确定性。
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并不是按照心理学模式设计的,它是基于理性的基本原则(原理)作出的逻辑选择
例子:如果你对苹果的好感多于香蕉,那么,你也愿意以10%的概率赢得一个苹果,而不是以同样的概率赢得一根香蕉。
这里的苹果和香蕉代表任意选择对象(包括风险),10%的概率代表任何的可能性。
经济学家赋予了期望效用理论双重角色:作为一种规定决策制定方式的逻辑,作为对经济人决策方式的描述。
《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
作者的前景理论仿照了期望效用理论,但两者还是存在根本的不同。最重要的是,这个模式是纯描述性的,而且提出这个模式的目的是要用文件证明并解释对不同风险进行选择时对理论原理的系统违背现象。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风险规避现象
伯努利观察到,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冒险(即不喜欢接受最不可能的结果),而且,如果在期望值相同的风险收益和确定收益中作选择,他们就会选择确定收益。
伯努利用心理物理学来解释这种风险规避现象的时间比费希纳提前了100年。他的想法简单明了,即:
人们的各种选择并非基于金钱价值,而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用。
如此说来,一个风险的心理价值就不是对可能会得到的金钱收益量的平均加权,而是这些收益效用的平均值,每项收益都要乘上自身的概率。
伯努利指出了边际价值递减现象可以解释风险规避--人们一般愿意选择确定而非具有相同或稍高预期值的风险收益。
财富效用理论的错误--没有考虑参照点
财富效用理论认为:财富效用是使人更快乐或更不快乐的原因。因此,拥有相同财富的人是同样快乐的。
但事实却是,人的快乐是由他们财富的近期“变化”来决定的。
伯努利的模型没有考虑到参照点,因此期望效用理论并没有体现出对安东尼而言的好结果,对贝蒂来说却是坏结果这一明显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