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四月仲春广大朦胧的烟雨中,我开始怀一分沉思的心情,跨过那高起来的门槛,走进正厅,走进一页活生生的历史……”
这里有个常识性错误,四月并不属于仲春。
我国将从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时间称为春季,习惯上也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仲”有在当中的意思,“仲春”即春季三个月当中的二月。《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二月仲春,亦曰仲阳。”依此类推还有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月份都是以农历计算的,农历四月当然不是仲春;而即使用公历算,四月对应的通常是农历三月,也不是仲春。
“其实我特别喜欢大侠喝酒的那个爽快劲儿,酒过三旬,他会越喝越猛,真可谓把酒当歌,方显英雄本色。”
这里的“酒过三旬”应是“酒过三巡”。
旬,为十天,《说文·勺部》:“旬,遍也。十日为旬。”所以一个月分为三旬,即我们常说的上旬、中旬、下旬。还有以十岁为一旬的,如年过六旬、年逾七旬等。不论是“十天”还是“十岁”,“酒过三旬”都难以说通。
巡,本义为巡视、来往查看,也可以当量词用,表示遍。在酒席上指给全座斟酒的次数,“三巡”即斟酒三次,亦可泛指多次。《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二人对酌,酒至三巡。”
“倘若能在大海里冲凉,抑或傍晚洗完海澡躺在沙滩上,吹着暖暖的海风,看着海上升起的明月,佣懒地眯上一会儿,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那才叫一个幸福!”
这一句中的“佣懒”错了,应改为“慵懒”。
慵,从心庸声,读作yōng,义为懒。“慵懒”是个书面语,用来形容懒散、不振作。靳以《到佛子岭去》:“我由于饭后的慵懒和赶早的疲乏,汽车的声音渐渐小下去,景物也逐渐模糊,终于什么都看不见也听不见了。”
“佣”是个多音字,读yòng时指佣金,读yōng时作为“傭”的简化字表示雇用。“佣懒”语义难明,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
“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是明末清初各族人民对清廷用钢刀强驽推行‘剃发令’的一种顽强抵制”。
暂且不论此说是真是假,单纯说引句,其中的“强驽”应是“强弩”。
驽,音nú,指劣马,走不快的马,比喻愚钝无能。如:驽将,才能低劣的将领;驽钝,平庸低下。“强驽”从字面上讲即“强健的劣马”,自相矛盾。
弩,读nǔ,指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即强劲的弓、硬弓。“钢刀强弩”即锋利的战刀、强劲的弓箭。上述文章说清廷强制推行“剃发令”,使百姓剃发。以“钢刀强弩”指清廷的武力统治是可以的。
“对面那栉次林比的楼宇披上了雪白的盛装,洁白得有些耀眼,光秃秃的树木静静地矗立在街道楼宇旁,只是偶尔抖抖身上的积雪。”
这里的“栉次林比”应改为“栉比鳞次”。
“栉比鳞次”是个成语,指像梳子的齿和鱼的鳞片那样密密地依次排列,常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冰心《最后的安息》:“万绿丛中的土屋,栉比鳞次地排列着。”栉,即梳子;鳞,即鱼鳞;比、次,皆是并列、排列的意思。也作“鳞次栉比”。
“古代文人雅士总喜欢把草木寓人,赋予一定的人格,画家喜欢画梅兰菊竹,称之为‘四君子’,松竹柏‘岁寒三友’,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
这里表述有误,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不是松、竹、柏。
松、竹经寒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都具有坚韧耐寒的品质,它们独特的气质和象征精神,为文人所喜爱,故称岁寒三友。自宋朝开始,“岁寒三友”便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画中,宋代赵孟坚有《岁寒三友图》,所画的便是松竹梅三物。也是经冬不凋,也常与松并称,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其二》“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但柏树并不是岁寒三友之一。
“新江湾城是位于上海市东北角的一个新堀起的社区。”
这里的“堀起”错了,应是“崛起”。
崛,从山屈声,读作jué,义为突起、高起。崛起,本义为(山峰等)耸起,如平原上崛起一座山峰;也可以表示兴起、奋起,如工人们崛起展开奋斗。上述引文用“崛起”来表达新江湾城的建设兴起。
“堀”读kū,古同“窟”,指洞穴。汉语中没有“堀起”的用法。
“那时候没有民族成分鉴定,所以乌蒙王具体是今天的什么民族,便变得扑簌迷离。”
这里的“扑簌迷离”错了,应是“扑朔迷离”。
“扑朔迷离”是个成语语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之一》:“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指雄兔的脚毛蓬松,一说为四足跳跃貌;迷离,指雌兔眼睛眯缝。诗句说的是虽然雄兔和雌兔各有特征可以分辨,但当它们在地上跑起来后就难辨雌雄了。后用“扑朔迷离”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看清真相。王蒙《歌神》:“这些传说尽管扑朔迷离,却唤起了我的希望。”
汉语中有“扑簌”一词,义为物体轻落貌,也可作象声词形容鸟类拍翅的声音。
“扑簌”和“迷离”无关,两者搭配不起来。
“这家姓樊的极其普通,最有出息的是个叫樊若水的落地举人”。
“落地举人”应是“落第举人”。
第,本义为次序,引申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落第,即在科举考试中未被录取。按照隋、唐、宋三代的科举制度,由地方推举去京都应科举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如果没能考中,那就成了“落第举人”。
“落地”可指物体落到地上,也可指婴儿出生等。“落地”和“举人”搭配莫名其妙。
“亦师亦友,砌磋不已,山高水远,嘤其鸣矣……”
其中“砌磋”有误,正确的当是“切磋”。
切,指加工珠宝骨器。磋,指磨制象牙。切磋,即加工器物。清汪懋麟《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诗:“惜阴在分寸,攻石须切磋。”也用来比喻在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鲁迅书信集·致李桦》:“现在零星的个人,还在刻木刻的是有的,不过很难进步。那原因,一则无人切磋,二则大抵苦于不懂外国文,不能看参考书,只能暗中摸索。”
砌,指用和好的泥灰把砖石等层层垒起,也指台阶。“砌”与“磋”组合显然说不通,汉语中也无“砌磋”之说。
一起编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