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出去到广场转了转,远远地看到天上好像一动不动的风筝。于是不由得想起以前,想起为数不多的有关风筝的几次回忆。
那几次都没有放过,只是看着别人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一会儿奔跑,一会驻足,随着自己放的风筝,乐呵呵的。习惯了观看,自己也从那里得到了些欢乐,尤其是在抬头看时心境不自觉地打开,会有一种开阔之感,顿时一些堵塞心情的事情全然离去。再看他们那些快乐放着的人,你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
放风筝一般是在春天,因为春天的天气刚刚转暖,气候温和,藏了一冬的人们急于运动和接触大自然,呼吸天然的空气。放风筝老少皆宜,只需风筝一只,线团一个,好天气一天,然后便可出去,寻一空旷地,独自或是几人一起去放,就会追寻到生活的乐趣。
小时候喜欢看别人放风筝,因为那能够飞翔的东西给人一种奇特之感。风筝一般是自家做的,大人用报纸做成燕子的模样,然后用一个特制的细竹棍,弯成三角形,用细铁丝扎好,再把燕子模样的风筝和架子用自制的浆糊糊好,绑上麻线就可以玩了。那时的风筝飞得不是很高,我跟在小伙伴的屁股后面跑着,一起嘻嘻哈哈地玩。那时不知道什么是苦恼,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只是在天黑后被大人叫回去吃饭,然后睡觉。
小时候写作文,风筝是我们写的最多的一个东西。因为它可以飞得很高,但始终有一根线在栓着。于是我们就写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只风筝,长大后肯定要飞的,然而始终有一根线在牵挂着我们,线的另一头是我们的父母,不论我们走多远,飞的多高,父母永远都是最牵挂我们的那个人。这样作文就得了高分,不论是谁都很高兴,大有互赢的效果。现在看来,那时写的东西确实好,它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之情,现在如我每一个在外的年轻人莫不是在活生生地体验着这种感情。
后来长大些,风筝的印象就变了,最深之一是富兰克林冒着雷雨用风筝捕捉电,一个伟大人物的形象通过风筝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让人不由得敬佩。再后来是在大学时参加了一个文学社,春天来了,负责人就提议搞些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到广场去放风筝,还要比赛得名次。我是给他们拿着东西当做劳力使用了,我因为没放过,就推辞了,让他们去玩,我主要是看他们放,自得乐趣。回来后就有人以此为素材写了文章,发表在我们办的刊物上。那时刚进大学不久,和陌生的少男少女在一起,大家都很快乐,很阳光,因此这次活动便深深地留在了脑海。后来有一次在学校图书馆,看到有一本书叫《放风筝的人》,据说很好看,但我不知为什么没有仔细看过。今年去好友那里又看到了那本书,遗憾的是只看了一点简介。直到有一天看到她兴高采烈地在网上发布说看完了那本书,顿时觉得好生羡慕。心想找机会一定要看呐,至少要过一下瘾。
直到前天,风筝又一次在印象里复活了。周末歇息,路过广场,突然看到这么多风筝,就不想走了,和朋友一说,于是我们俩就坐在广场上看他们放了。一般小孩居多,估计是图欢快,他们多是在父亲或母亲的带领下放着,一般都放的不是很高,然而那种快乐和幸福很显然,想必他们的童年里这是很美好的回忆吧,小孩子是随着风筝的高低大笑或焦急,父母则是从孩子那里得到快乐。还有就是中年男的,他们放得很高,很有水平。透过阳光,远远地看着,不仅使心情舒畅,还使颈椎得到了锻炼。他们也许从放风筝里可以体会到很到东西吧,毕竟他们是有过经历的。我们属于闲逛的,纯粹是玩,一会看这,一会看那,一会就走。但放和不放都是需要闲暇的。
昨天,又看到了风筝。那时夜幕已经降临,然而人们给风筝装上了东西,使得在晚上也可以看到。黑的夜,圆的月,闪烁的风筝,于是别有一番乐趣。广场上人们很快乐,有跳街舞的,有表演武术的,有练滑轮的,有扭秧歌的,我们属于散步的。看着他们的快乐样子,我们也不自觉地快乐了。
放风筝只是在春季,夏天是不适宜放的。然而春天短暂,放风筝的时间也就显得不是那么多,倒是有些显得珍贵了。也许短暂的欢乐和幸福才能让人在心里记住,若是天天都欢乐和幸福,也便不是那种味道了。
早听说山东潍坊的风筝出名,做得很精细,质量很好,又可以放得很高。于是就有了一点心思,希望以后的某一天可以到那里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