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设计师
生命短短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儿。
毕业后,大多数人会把绝大多数时间贡献给职场。我们在职场中慢慢成长,慢慢成熟。总有那么几个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就有几个设计师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说他们是设计师有点窄,有些人已经做到了公司的设计管理者。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特质,吸引着我。
1,界面视觉设计师David(化名)
他是英格兰人,瘦瘦高高的,毛发很盛。
我们当时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北京这边设计师资源不够用,所以,迫不得已从瑞典“借”了一个设计师,就是D,然后,开始了我们的短暂共事之旅。
第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们俩居然同年同月同日生。呵呵,这个是一辈子也忘不了了,跨越国家的缘分。
第二个深刻印象就是沉默。也许是因为语言不通。但即使他不爱说话,你跟他在一起也不会觉得尴尬。他很善于观察,总是能够猜到你的意思,觉察到你的问题,并帮你解决。有的时候,他还很幽默。有一次,一群女生在那里讨论化妆品,然后,D突然说了个词“makeup”,我们都没反应过来。D呆呆的炸了眨眼,双手拍了两下自己的脸。而后,我们迅速回过弯儿来,哈哈大笑。
第三个深刻印象就是神级设计能力。他做东西极快,切图、标注什么的分分钟完成。12年时,我们做视觉效果图还都用的PS,效率还是比较低的。但通常,他的速度可以比我们其他视觉设计师快一半儿,设计的水准也很高。这让我不得不佩服。
优秀设计师不全是那种让人一眼看就是设计大师,很会show off的。相反,真正优秀的人往往内秀,不夸张。真实实力,只有合作过才知道。
2,设计总监Ken(化名)
Ken是一个瑞典人,是我们这家公司的全球设计总监。
许多人都好奇,跨国公司的设计总监是什么样的?看着都挺高大上的。其实,他们也都是一步步的积累过来的普通人而已。
Ken在做到设计总监之前几十年里,一直从事专业交互设计工作。他上任时,已经四十多岁了。这点在国内是很难想象的吧?在国内,设计师过了35岁,只想找个窝固定下来,还总担心被淘汰、被裁员,都没心思把专业做的更精进。
他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据我们出差到瑞典去过他家做客的同事回忆,他们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大的书架、一屋子的书。他每天都在看书。
专业的深刻积累和广博学识,使得我们每一次问他设计的问题,无论多难,都能得到很好地启发和帮助。这种能力,是世界级的设计大师才有的,不是一个画图倍棒儿的设计师就能做的。后者是工匠。
Ken还十分的幽默。瑞典很冷。他每次来北京出差,一进办公室就跟大家热情的打招呼,而且,是一一打招呼。然后,脱掉羽绒服,露出黑色短袖。有一次我还看到他舒服的躺在会议室地板上,跟我们大赞北京暖和。当时是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呵呵。
设计大师重要的是设计思想,而不是设计表现力。设计圈儿到处都是copy,只有先进的思想是不可复制的。
3,平面设计经理Qi(化名)
Qi是中国人,他原来不是互联网行业的,之前在一家传统知名纸媒做设计总监,平面方向的。
为了寻求转型,来到了这家公司。
我对他印象深刻的原因,觉得“有板有眼”这个词能很好的形容他身上的特质。
他年龄比我小几岁,但做事极沉稳。当时,我们的领导经常会提一些“过分”要求。每次接到这样的要求,我知道,他很为难,有时也会陈述一下自己的困难,但往往最后都会接下来(其实不接也没办法,哈哈)。这孩子头稍微有点凸,天生的。每次看他闷着头往前走,露出大脑壳儿,我就觉得这人真是能抗。
审美是长在骨子里的,这句话你信不信?因为平面出身,Qi其实对交互设计没有概念。然后,有一次他找我去过他设计的交互,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他是这么精细一个人儿。且不说交互设计做的合不合理,单看那些交互的界面画的工工整整,简洁清晰,比很多国内工作五六年的熟练交互设计师都好。
平面设计能力很突出。这也许与他的背景相关。印象中见过几个他为公司设计的海报。就用纯文字,那界面做出来,你会觉得4A公司也不过如此。
基本上,他工作的时候是一个严肃的设计管理者;放松下来,就是一个可爱大男孩儿;对于自己之前的工作,很有专业积累;对于没有接触的设计新领域,也很好学;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为人做事很有分寸,是国内正能量设计人的典范。
其实还有很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有的是项目经理,有的是产经理,有的是人力总监......后面有时间再跟大家聊聊。
在设计的路上,如果你遇到了好的导师、好的同事,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他们不仅会在专业上给人很好的引导;同时,在为人处世上也会输入给你正确的思想和正能量。掌握一门设计技术,不难;掌握正确的思想和理念,会让你受益一生。如果你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