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朋友圈的尖子生》之马文亚“葛朗台”与“巴菲特”。
财富积累的认知。在学会把钱变多之前,你要先学习如何不把钱变少,很多事情不是“不得急”而是“急不得”,尤其是关于金钱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理财就是“开源节流”,我觉得节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一定要走在开源之前,还有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我因为那记忆深刻的损失,所以对于花钱并不感兴趣,从此开源节流,持之以恒坚持了十几年,再加上十足的运气,积累了一些钱。在未来我没有打算把这些钱花掉,而是准备继续滚雪球。钱是用来花的,只要你能用钱去买到自己觉得划算的东西,那就是值得称赞的。
马文雅遇到有见识的阿姨,提醒她收藏正面印长城的硬币,正面印花的硬币太多了,不好放,正面是长城的硬币就很少,难得碰到了就把它收藏起来,很有乐趣,这叫“物以物以稀为贵”。让马文亚比较震撼的是,原来存存钱罐里的“长城币”“袁大头”,这样比较少见的硬币可以交换到数10个正面印花的硬币。信息的不对称,大量拥有资产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所拥有的是资产而以很低的价格去出售。
认真想一下当时的国库券,股票,房子,邮票等,哪一个不是被这样匪夷所思地价值低估了呢?马文亚这个孩子在7岁时就认识到这个原理,并且成为此后坚持20年的原则。商业人物传记既能看懂又是真的事情,所以就有滋有味的把商业人物传记全部看完,这其中包括巴菲特,李嘉诚,亨利福特等中外最著名的商业人物。看完人物传记,马文亚从此明确的明确的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特别特别有钱的的企业家。
既然立志要成为特别有钱的人,就需要马上有行动。小小的马文亚在确定个人志向后遇到的第1个选择就是如何花掉5块钱的零花钱。当时刚考完数学,成绩还不错,回到家之后爸爸不知怎么心血来潮,就问你们同学有没有零花钱马文呀,简单的回答说有,就这样他幸运的获得了人生中第1份零花钱,这张5元大钞的面积远远超过这个小孩子的手掌,以至于马文呀,不得不把它对折两次才能攥在手中。当被告知这张纸可以用来交换糖果零食玩具的时候,还是不由得兴奋和紧张起来。然而这种得意在小卖部里马上就被随之而来而来的失落所替代,大大卷两元跳跳糖,一元干脆面一元可乐一元,马文亚想如果把这些零食买了之后,就没钱再买摔炮,水枪变形蛋闪卡贴画这样的玩具了,而如果手中拿着5元钱,就会感觉自己可以买下整个小卖部里的任何东西。而更重要的是马文亚喜欢可以买下整个小卖部的这种感觉。从此以后这样的思维方式贯穿了马文亚每一次消费行为,马文亚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有钱人,比如有的小朋友花500块买了游戏机,别人都很羡慕,马文亚却没有多大感觉,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有500块,只是我不买。
拥有金钱给了马文亚丰富的选择权,这种可以购买的权利,而不是商品本身构成了马文亚孩童时期最本源的快乐。
对于花钱这件事,马文亚有着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观念,马文亚常告诫自己:在你花每一分钱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你买到你想要的东西了吗?还是只买到了别人觉得你应该要的东西。
大牌的衣服,手表,化妆品,五星级酒店这些东西能够给你的内心带来幸福感,还是告诉别人你拥有这些别人羡慕的眼神,能够给你带来幸福感,马文亚判断一件东西该不该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你买了之后如果不告诉任何人不给任何人看你心里憋不憋的慌,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挣扎在别人的唾沫心里,为了虚荣名利而延展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金钱的奴隶。从小立志要做有钱人的马文亚,却在花钱和有钱这件事上做到了异常的理智,他喜欢的不是钱,而是积累财富的过程和拥有财富后的选择权带来的感觉。
马文亚的财商教育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母亲不仅仅是在童年时代,后来在上海买别墅的时候,也是妈妈第一次教会了他“合股”做生意的原则。
在教育孩子做家务这个问题上,物质奖励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可能也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从小就是“视财如命”的马文亚有神奇的效果。
未来有多近,在与你走了有多远。无论是扫地拖地,浇花浇水,还是考试竞赛表演节目照顾妹妹,再马文亚那里都被明码标价,而马文亚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模范小学,并乐在其中。在这场快乐的捡钱游戏中,母亲经常受到常乐阿姨的公开质疑,“这种用金钱激励的教育方式会不会把亚亚培养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如果以后你没钱给亚亚,他要靠什么进步?”
在母亲和长乐阿姨对这两个问题的辩论中,马文亚我发现无法用逻辑去推翻现有的结论。所以在那个时候,马文亚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金钱观: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要做一只益虫,在占有菜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吃菜叶,但是在益虫行侠仗义的时候,可能会有善良的农夫主动递来菜叶子,那是对益虫的恩赐,而不是益虫的工资,从不会因为农夫不递来菜叶子而拒绝工作。要做一只益虫,这是马文亚给自己的定位养成习惯之后,即使母亲不再支付奖金,马文亚依然会做好分内的事,向着自己内心“优秀”的目标不断前行。我这个孩子审视自己的金钱观,这一点很厉害。
提到钱在中国孩子的成长经历中,就不
得不说说压岁钱。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国孩子,马文亚自然会有压岁钱。马文亚的父母曾经按照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他:“如果叔叔阿姨们给你压岁钱,千万不能要,就说自己已经长大了。”而且是一遍一遍的嘱咐。但事实上不管小马文雅如何礼貌的拒绝,那些挥舞着百元大钞的手,总是能找到一个口袋,用力将钱塞进去。7岁以后在经历过5块钱的彷徨后,马文亚不再对压岁钱假装拒绝,而是幸福的把这些钞票像长城币一样珍藏起来。
这种幸福本来可以自动的无限延伸的,知道你需要为拥有它的权利而战的时候。这场斗争发生在1997年正月十五的夜晚,马文亚吃喝吃饱喝足正在沙发上看电视,忽然父亲问他:“儿子,你这几年攒了多少压岁钱?”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这个小葛朗台简单的分析了一下,父亲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给我更多的零花钱还是更少的零花钱,答案肯定是更少。所以虽然当时在铁盒里已经积攒了8000多块小葛朗台,却冷静地答道“4000。”
“儿子,你看爸爸妈妈每年要给你的弟弟妹妹们发1000多块钱的压岁钱,你的叔叔阿姨们也给你发了1000多块钱的压岁钱,这样看实际上你手里的钱都是爸爸妈妈给的,所以应该还给我们。”父亲正襟危坐,娓娓道来。
马文亚从同学的经历分析过,的确也知道:有些同学有权利花掉自己的压岁钱,有些同学的压岁钱却每年都会被父母收缴。但是这么多年来,“葛朗台”每次站在玩具店的橱窗外路过学校门口的小卖部,看着朋友们走进电子游戏厅,心中有一个信念,我是有钱人,是我主动选择不消费而去攒钱,所以我要的是攒钱的快乐。
没有花掉这些压岁钱的,最终结果是拥有了金钱,这是他不花钱的原动力。但是如果把压岁钱重新交还给父亲,整个家族互相给压岁钱的行为,就是大人们之间一场虚伪的数字游戏。没有花掉压岁钱的最终结果变成了自己一无所有。一个9岁的孩子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最终经过一系列抗争抗争之后,马文亚用“自己支付下学期的学费,换来了千辛万苦攒下来的压岁钱的所有权。“葛朗台”最终胜利了,这个胜利展示了一个9岁小孩在谈判时候的智慧。
众所周知,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小学的交费一学期只有几百块,如果跟父母说我上缴10%,留下3600,后果可能是面临一顿暴打,因为你绝不能跟权威讨价还价,但“自己支付下学期的学费”,这个说法确实太好听了。
马文亚小时候也喜欢打游戏,他喜欢玩一种游戏叫大富翁,这是一款比谁赚的钱多的棋牌类策略游戏。所谓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玩游戏的孩子中却没有一个像马文亚。别的孩子只是把把大富翁当做一款靠运气随机赚钱的游戏,仅仅是为了消磨消磨一点时间,或者通过道具恶搞一下同伴并获得乐趣。马文亚却在比赛赚钱的过程中了解了什么是贷款参与了多人拍卖,当了企业的大股东,拿了股票的分红,盖起了连锁商店。原本陌生的商业社会在眼前渐渐清晰,少年马文亚极度喜欢这个赚钱的游戏。只要是比赛就会有输赢,而马文亚想要赢,在这个依靠至少值决定大部分参与者命运的游戏中,存在三种主要的获利渠道,买地收租、交易股票、银行利息。一开始马文亚觉得买地收租简直是完美的钱生钱的方法,而且了解“租金回报”也的确成为马文亚未来对房地产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因素。
但大富翁这款游戏有一个小小的局限,你不能随心所欲的在地图上买地,而是需要先抛掷色子。按照色子骰子子的点数决定自己走到哪块土地上。“抛掷骰子”这件事情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不知道自己得到的会是哪一个数字,因为痛恨这种不确定性,所以马文亚开始研究大富翁游戏中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