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看不到革命的全局,虽然也辛苦——但却是盲目地工作”
道理都是想通的!
再看这一句,让我想起了张五常讲到的特殊理论,特殊理论只能解释一种现象或者极少的现象,无法抽象出一般的规律,解释一定范围内的现象,所以虽然有价值,但是价值却是有限的。毕竟万事万物的现象纷繁多样,如果不能抽抽象出一定的规律,那就无法化繁为简,我认为理论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就在于化繁为简,做熵减。
所以如果不能从实践中总结出能够进一步指导实践的理论,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以用于指导接下来的实践和推演接下来的发展,那么那些实践的现象和经验就一直是一些点,无法具有一般性的指导价值,其价值和意义就会低一些了。
但是在运用规律和理论的时候,需要考虑其适用性,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和规律都适用于所有的情境和时间的。例如被称为价值投资之父的格雷厄姆在美国大萧条时期通过分散的方式,投资账面资产低于净资产2/3的企业获利颇丰,但是他的学生巴菲特却发现,越来越难找到账面资产低于净资产的企业了,那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格老终其一生总结出来的方法论难道是错了么?
变化的其实是世界局势,美国慢慢走出了大萧条时期,否极泰来,繁荣复归,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也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份助力,美国企业又有了活力,交易市场也更加乐观,于是账面资产低于净资产的企业越来越少了,巴菲特慢慢地也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投资于成长良好、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获得了不菲的投资收益。
那这是不是说格老的理论就错了呢?我认为并没有,只是当今社会能够触发其理论应用的实践机会少了一些而已。如果仍旧能够在当今社会中找到被市场错杀的经营还不错的企业,同事时账面资产低于净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持有,将来收获戴维斯双击的概率一定不低。这就是格老的方法论的价值,也是当今证券市场不少人获利的方式。其实回观巴菲特买入企业的数据就会发现,仍旧有深深的格老印记,巴菲特虽然已经不完全是低于净资产购入企业,但是其买入价格相对都还是便宜的,简单从PE来看基本上少有高于15的,这一操作与格老方法论的底层理念是一致的——买的便宜,只是巴菲特将其演化成买便宜的好公司。
实践引发的是感性认识,这种认识通常是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随着感性认识的反复多次,再加以思考、抽象,就可能产生认识的飞跃,抓住事物的本质,全面地的认识,并且了知事物的内部联系。在此基础上,掌握规律性,从而把握和推演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就是理论的价值,可以指导实践,越底层的理论,越可以可更大范围内指导实践,但是真正懂得并不容易,也只有真正懂得,才能真正地用出来,只是需要根据客观外界条件的变化,做一些发展性的演变,以使得理论合于客观,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