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美”本身
蒋勋曾买了一口铁胎陶锅,喜欢用它来炖菜吃。在不忙的日子里,他会花时间用小火慢慢炖煮食物,用陶锅炖出来的菜对他来说就像艺术品一样,是微波炉烹饪无法比拟的。
有人经常觉得工作忙碌,亦或是生活单调,于是乎想去报培训班、学画画、学音乐去调剂。蒋勋却有着不同的建议,为何不好好地先静下来给自己做一盘菜?这其实跟画画这些爱好一样能让人得到最自在的疏解。
买来一个最嫩的姜,用刀子切下时你可以完全的感受到姜的香味;然后用刀子把姜切成薄片,再切成细细的姜丝,用醋浸泡后,能拿来配很多的料理。通过这样简单的手工处理的食物,跟用微波炉做出来的食物大不相同。
慢下来,就可以找到美。他慢慢切姜的场景,像极了在那个秋日的午后,村上春树同样在厨房切香喷喷的面包。同样细腻而本真,阳光可以柔软的停驻,斑驳的树枝的影子在墙上画成诗。
这时,聒噪、纷扰、琐碎,焦躁、渴求、空洞往往不用向外寻觅,向内处自省,贴近生活的本质,慢下来先从给自己好好做一顿饭开始。
最“美”的滋味
如此真实又贴近普通的日子,像嗅到了最本真的人间烟火气息般。就如同他在引人入胜的音频讲解中,让你嗅到的最质朴的、暖心的味道。
在《文学之美》的音频讲解中,有一节是专门评讲苏轼的诗词。四十岁像是苏东坡的一个人生分水岭,他收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文华丽又带些得意。
后来因为政治原因遭到贬谪,身边的朋友们唯恐受到牵连,都躲得远远的,只有朋友马梦得出手相助,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这块土地上耕种、写诗,他似乎顿时醒悟,为什么一定要执迷于政治,何不贴近于生活,去品味最光明磊落的平凡的生命情感?
丰收的季节,有米吃了,他就问妻子可否来点酒喝。“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在坡地上喝酒喝醉了,忘记了时辰,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看门的家童已经睡着了,打着呼噜。
敲门都没有答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只是走过去去听江水的声音。
有一年庄稼收成不好,他种的粮食颗粒无收,眼看着就要挨饿了,好心的邻居送来了一点大米,他便去溪头田野间挖来一些野菜,在溪水里洗净,带回家满足又欢喜的烹饪。
大米洗净了加水放进锅里,熬一会之后,把洗好的菜和近米汤里,盖上锅盖熬煮,直到米汤收汁,青菜的香味都浸入了米饭里。如此简单清淡的青菜饭,吃起来,竟比珍馐还美味。
在苏轼最得意的时候,他断不会把如此寡淡的食物与山珍海味相媲美,也不会感受到“清风徐来”、“倚杖听江声”的觉知与淡然。
当整个生命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当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之后,到最后概都会品出来一个味道——“淡”。也许这就是生命中最美的滋味。
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 ——蒋勋
情动于衷
听他的音频,讲文学、诗歌,讲红楼梦,即使播放的1.5倍速,依然削弱不了他讲解的魅力与精彩。醇厚的声音,带着些许台北腔,学识、涵养、智慧、走心、温度和幽默一并流转出来。
那些日子里,听他的音频,我一般会匐在胡桃色的大桌子上,拿起彩铅,在本子上画一些春日烂漫的小画。讲《文学之美》的音频一般每个小节开始之前,都有一小股像清泉般的音乐先缓慢流淌着。三、四月的光景里听《诗经》,就如柳枝轻拂、风中花开、溪水潺潺的声音。于是,在本子里就画出来这些小画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蒋勋是向来反对历代注释家过度的按照传统道德来解读诗经的。有释义把《氓》解读为是一首“弃妇吟”的诗,诗中“氓”、“蚩蚩”也都不适合生硬注释翻译,稍有偏颇和带有局限性色彩,就会让整首诗限于非本真的基调。
诗是自由的创作,阅读者要透过读诗本身来打破自己的角色限制,如若把自己局限于更大的限制中,就脱离了诗歌创作的本意。
氓是布商 ,而女主角是养蚕纺丝的女子,氓这个男孩见到在河边采洗桑叶的女孩后,深深陶醉于她的美丽,情动于衷,魂不守舍。
诗歌就是这样来自于民间,干活的时候、采茶的时候、以物易物的时候,来自于生活的点滴,情感流露而出。一切文艺创作的源头是情动于衷。
“所谓,情动于衷,则形于言,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足之舞之蹈之。”
情动于衷放在今日又何其弥足珍贵,现实生活的琐碎、工作的焦虑、家庭的烦恼等等,早已掩盖了最初的挚好和兴趣,你有你留意到家门口的那棵树开花了吗?你有好好的为自己做一顿爽口的饭菜吗?你有好好拥抱身边的亲人、爱人吗... ...
情动于衷如此之美,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艰难。
洒脱、率性、纯真,于言、于叹、于歌、手舞足蹈。愿你情动于衷的拥抱自己,拥抱爱人,拥抱生活,拥抱世界,拥抱美也拥抱爱。
— end —
作者简介:付萍 ,编辑码字、正能量、读书学习的文青妹纸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