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手机新闻推送一条信息“别了,李敖……”,点开微信圈,只看见昌海转发了这条信息,其他人还没有反应,我也转了新闻,觉得李敖的离世是真的让我觉得有种告别的感觉。因为心里认为会有一种现象出现,十分钟后我再次打开微信圈,果然悼念李敖先生的信息霸屏了,而上次这样就发生在几天前,在霍金博士离世的那个下午。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转发消息的人们到底是真的知道李敖知道霍金吗,在他们离世之前,他们有多么喜欢这两个人呢?李敖和霍金真的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影响了吗?似乎现在微信圈只要有人发一些什么信息,大部分人都会跟风转发,不经过思考,不考虑自己的情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只是一味的转发,似乎不转就是out了,不转就说明自己没有层次和品位,可恰恰是转发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对于霍金博士,我只是知道他是物理学家,了解他更多的是在陪学生做的一篇篇高中阅读理解中,对于宇宙和物理,我知识有限,甚至是匮乏,我羡慕霍金博士的聪明,也知道他是个幽默的人,但一切也不过是阅读理解告诉我的,所以在他离世那天,我没有转发任何信息,说实话,转发了如果别人问我什么,我还真是没法子装作十分了解的样子侃侃而谈,我还是不喜欢自己太假和从众的样子,我希望自己是真实的不附庸的,哪怕被说成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而对于李敖先生,我还是很喜欢的,有时候他的激烈言辞,他的怼人,我也觉得有点太狠了,有时候觉得他特立独行的太出格了,可这就是那个他啊,他的文字很忠于自我,也很李敖。我始终相信才子会吸引才女,所以他和胡因梦相爱相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他的好朋友是陈文茜,今天看到李敖先生离世的信息,我第一反应是陈文茜应该很难过吧,那么好的朋友走了,世间再没有他了。
人类的情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自动又不受限制的程序,而时间总会带走那些对我们有影响的人,甚至是影响至深的人,比如一定有人因为霍金而爱上物理、迷上宇宙,也许他会是下一个在物理宇宙和天体上为人类带来巨大影响的人;也一定有人会因为读了李敖先生的作品从而对文字迸发喜爱或者对看待某件事的角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虽然素不相识,但这些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通过文字神交的朋友,当他们离开,我们也会很难过,深表遗憾或扼守惋惜。而遗憾中也包含着一种害怕,害怕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他们的高度,害怕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填补上他们离开后留下的位置。当然遗憾和害怕后也许也会给爱他们的人一些动力,虽然无法和这些天才比肩,可至少可以追随努力,让自己变得比此刻好。
我想接下来还会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时间简史》《李敖自传》《李敖大全集》都会被疯抢,会缺货,一如马尔克斯去世后《百年孤独》几个月都买不到,读不读,读不读的懂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家都在买。人们也总是这样,在一个人或者一件物品存在时,我们从没有多么的上心,多么在乎,我们就这么麻木的习惯着,允许这他们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也应该这样一成不变。而当失去时,我们有开始大肆渲染自己对其的重视在乎和想念,夸张到自己都难辨这种感情是真是假。本来的剧情该是经历了这种失去后,会痛改前非,亡羊补牢,从此懂得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在乎身边的每个人,每个物件,每一天,然而结局是大家依然如之前未经历般一样的循环往复,在下一次经历时再次上演这种情绪的饱满。
其实我写的这些有点杂乱,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你对这些离开的名人,发生的事件并没有多了解,也并没有情感上的波动,甚至来说根本只是跟风的人云亦云,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转发,去阅读,绞尽脑汁去感慨到词穷,霍金会离世,李敖会离世,每个人都会,你身边至亲的家人和朋友也会,你心爱的花草和宠物也会,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转发感慨和“装一下”上,倒不如去给你在乎的人一句问候,给你的花草剪剪枝浇浇水,和你的宠物玩上一小会儿,人最酷最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是对万事感慨,对所有的事情都“悲天悯人”,而是“Be yourself“,对自己爱的,可以珍惜的一切百分百的投入,在可以珍惜的时候珍惜,在能陪伴的时候陪伴,看似最平淡却最不平凡。
(再见了,李敖先生,谢谢您曾经的文字和观点,至少让我有体会和成长,也丰富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