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去年7月开始吧,媒体铺天盖地说的都是难民问题。
而民众的意见也大概分为几类,有些是把难民看做洪水猛兽一般,极不欢迎,有些是高举人道主义,敞开怀抱竭力救助难民,中间派的立场则是有限制的接收,不欢迎,但也不会明着拒绝,来的少可以,来的多不行。顶着“政治正确”的帽子,媒体的言论都比较谨慎。
记得当时看德国电视台一位资深男主播在播报难民入德画面的时候,眼含热泪地说“德国欢迎你们”。画面里逃离战乱,背井离乡的难民,他们眼中的恐惧和焦灼,让人心生同情。
我所居住的小村第一批接收了200个难民,全村动员捐衣娟鞋,腾出村里的体育馆安置他们,能看得出大部分本地人也是打心眼儿里想尽可能多的救助难民。邮箱里经常会收到村里负责难民事务组织发的清单,说现在急需什么,家里如有多余或不用的,请和某某志愿者联系。
政府也出资请专业老师教授难民德语,为他们今后能更好地融入德国社会做准备。
从去年夏天轰轰烈烈的全民大动员到现在已经整一年了,这期间,社会经历了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大众的接受度也经历了多重考验,到底这难民政策今后会怎么样呢……
两个星期前,收到幼儿园一封信,大意是村里难民营一位年轻小伙子,申请来幼儿园当助教,每天陪孩子们做游戏,以此来提高德语水平,并且他也有进一步想从事幼教的意向,对这位年轻小伙子的申请,幼儿园园长和家长联合会表示非常欢迎,很支持他的想法。配合当前的难民融入政策,我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送儿子去幼儿园的时候,见到那位年轻小伙子了,黑黑瘦瘦的,眼睛很亮,虽然初来乍到略有局促和紧张,但是很积极地和孩子们互动,每次去接孩子,都看见他不是陪孩子们踢球,就是在陪孩子们做手工,很努力。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再去幼儿园就见不到他了,问孩子,孩子也说不上来为啥。结果,就在今天,收到幼儿园的来信,说通过这位小伙子在这里几天的工作,发现他不能理解接受本地文化和沟通方式,因此很遗憾地决定终止他的助教工作。信中补充说,幼儿园将向难民救助中心提出,以后针对难民的融入,除了语言之外,了解接受本地文化和沟通方式也是重点。
看完之后,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不知道这个小伙子为什么失去了这个机会,是很可惜,但也让人觉得,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他们来自完全另外一种文化统治的地区,这融入真的就是外部政策所能引导完成的吗?这么多难民,能完成融入的能有多少比例,那些不能融入社会的,又该怎么办呢?
可以看出,政府从财力人力上做了极大努力,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难民入境之后的各种问题,所有志愿者们的尽心负责的工作让人非常敬佩。
物伤其类,这些流离失所,失去家园的难民,带着烽火之殇,母国之痛,被贴着难民的标签生活在异国,这艰辛难以想象,希望他们的融入之路能顺畅一些把。
和平可贵,老祖宗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