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烟火,轻闭旧岁;万家新禧,叩启户门。今年的春节,坐标铜梁。
像往年一样,到达即日便将乡里气息扫描了一遍:翻修过的乡间公路,路旁一块块冬水田,田间浮游的麻鸭,鸭声是无韵的乡音,和着老房门前的竹林摇曳。
与往年不同,今年拉着手陪我走田埂的是卓尔;洛伊已经如一只翩飞的南燕,凭着她对环境的熟悉四处张望、寻觅——鱼塘边,竹林里,鸡窝旁,柴垛子上,找寻每一丝新鲜的气息。
而这个平凡的年,就在环绕乡居的界内开始了足迹的滚动。
初一,原乡中央公园。没有目标和推介,跟着导航里“公园”一词来到的地方,视野开阔,人潮拥挤,各式游乐的设施彰彩新春的气象。在钓鱼区域小坐,看洛伊和卓尔欢蹦的鱼趣;在美食区域穿行,鲜甜香辣的气流在鼻间游走;在草坪走走,置身葱茏的小绿洲……
初二,邱少云纪念馆。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行街道,来到凤山公园脚下,沿着古朴的山道,拾步上行。无论是古刹的一角,山壁延伸的老树根,还是旧街上褪色的招牌,都在默默诉说着一段段风干的故事。
这是第二次访问邱少云纪念馆,上一次来,洛伊还是个奶呼呼的小黄童,这一次,她已经用电话手表“咔嚓咔嚓”留影了。
我问她,纪念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她说是演艺厅里再现当时的情景。无语凝噎,我想六年前那个穿着花袄子一片懵懂的孩子已经对“烈士”有了真正的认知,巍峨的雕像下,仰望那一片红。
初三,探铜梁美食街。重庆的味道,是麻辣的,是一股淳朴热烈的激情,撞击着你的味蕾,这个晚上,我们跟随大外甥彭阳,重温舌尖上的铜梁味觉。
红油包裹、配料丰富、酸辣爽口的手工粉,是亮哥每回老家必带我窜巷而寻的美食,还有满溢豆香的烤豆干,是每每谈起铜梁时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初四,乡宴与期许。在老家,有着满十宴请的习俗;在中国,“红”有许多特殊的寓意:是新年的主色,是革命的脉动,是幸福的源头。
我在狭小而温暖的灶头,看跳跃的火苗,沉浸在热腾腾的锅汽中,仿佛回到了儿时,外公家那间低矮阴湿的厨房,灶门前两堂红彤彤的火焰,映着他瘦削的脸颊,现在想来,也只有存在脑海里的音容笑貌了。
看大鹅,赶小鹅,打柑子,有的是乡烟野趣,天性使然。
初五,访重庆老友。邀约了许多次,推辞了许多次,终于还是在临走前,决定重庆一聚,午饭后,驾车直奔70公里外的北碚——17英里。
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比,Eden和May热情招呼,带着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席间谈到读书时写文章的事,曾经是少年的我们,学生时代真的是被阳光和青涩交替灌溉着,那片山水间,氤氲着一股真挚的友谊。
酒罢,话余,回到铜梁已是午夜时分,天边总有一弯稀稀的月,照着细软的心房。
新年的余烟还在,乡间的轮廓还清晰,归家的眸子却有些模糊了。
明月是他乡,黑夜是故乡。年年岁岁两相望,却把他乡作故乡,究竟有多少人,在他乡的辗转中,失去了自己的故乡?
整理于癸卯年正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