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抱怨它;还是埋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格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自上次读完《生活在别处》起,我似乎又进入了一个写作上的自我怀疑时期。因为,写文章多数时候是缺乏“正反馈”的,短期密集写作的疲惫,加上大量阅读带来的差距感,确实会不自觉的引发一系列反思。
我这学期养成个习惯,就是早晨起床后,一边做咖啡,一边听读书节目。刚开始听的,还是《一千零一夜》和《单读》。而后,豆瓣上推出一个叫《醒来》的音频节目,由北岛、西川等人分期讲解经典诗歌。我当即订阅,算是用早晨的有限时间,补充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我对里尔克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节目所起。前天早晨听节目讲解《秋日》,最后一节的那句“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阴道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很打动我,感觉里尔克的这段话,就像是专门写给我似的。简单了解后,我找来这本书信集《给青年诗人的信》,打算和这位诗人“深入交流一番”。
本书收录的十篇文章,是里尔克在1903年至1908年,陆续写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回信。当时,在陆军学校求学的奥地利青年卡卜斯,对未来生活充满迷惘,认为军旅生活,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他渴望成为一个诗人,并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作品寄给当时闻名遐迩的大诗人里尔克。他们长达五年的信件往来,由此拉开帷幕。这种独属于上个时代的奇妙联系,着实令后人艳羡。
里尔克在这十封信中,集中回答了许多青年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关于如何进行创作,如何用灵感挖掘生活,如何面对写作带来的孤独感......里尔克都给出了一些非常精辟的个人观点。里尔克认为,写作本身不应该是一件“功利化”的事情,而应该是人的自我表达。他要求写作者们探索内心,扪心自问一个问题:我必须写吗?他觉得,只有当我们毫不犹豫给出肯定答案的时候,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好作品。因为在这种时刻,我们是为了自己的“灵魂”写作,而不是带着其他杂念动笔。
对于素材来源,里尔克的观点也很直接。他认为在一个合格的诗人,合格的作者眼中,每一件事物都应该丰富多彩。写作者应具有感知力,应擅于捕捉普通人无法察觉的细节,并进行艺术化处理。生活从来不贫乏,贫乏的是那些无话可写的人。因为他们缺乏观察力,不够敏感,所以无力发掘生活的宝藏。
在解答第三个问题时,里尔克说了这样一段勉励的话语,赠送给卡卜斯:“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的很广大。”这样深情的话语,读起来很感人。对于我而言说,也算是一种跨越百年光阴的安慰。
孤独,是写作者的宿命。哪怕形体和别人相互靠近,你的精神依然兀自徘徊,孑然游荡在那个独立世界里。我们,是一群自我撕裂的人。一方面选择用文字表达自身,甘于现实的沉默;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碰触那个喧嚣的灵魂。里尔克深刻理解这种寂寞感,所以他选择鼓励,要求我们爱上孤独。因为只有这份孤独,才能成就我们的创造。
作为一个里尔克口中“不合格的诗人”,同样也作为一个迷茫的青年人,我想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明白,无论你的生活多么沉寂,无论你的理想在别人眼中多么不合常理,总会有人能够理解你。跨越时间、空间,会有另一个灵魂和你产生共鸣。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那首《秋日》,希望能给你带来一样的感动。
秋日
里尔克著/北岛译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道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